事件: 鬍繩逝世
| 事件經過:
2000年11月5日中國共産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産主義戰士,無産階級革命傢,著名的馬剋思主義理論傢、歷史學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鬍繩同志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2歲。
鬍繩同志1918年1月11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1931年,他升入高中時發生九一八事變。深重的民族危機激起他強烈的愛國熱情,從此,他開始接觸馬列著作和中共地下黨的出版物。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係。1935年9月在上海參加革命,從事共産黨領導的文化活動和抗日救亡運動。他一面自學一面寫作,為《讀書生活》等刊物撰稿,參加《新學識》的編輯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到武漢,於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此後,他在武漢、襄樊、重慶等地參與黨的文化領導機構和統一戰綫工作,先後任《全民抗戰》等刊物編輯、襄樊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鄂北日報》主編、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委委員、生活書店編輯、《讀書月報》主編。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他到香港,任《大衆生活》編委。同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返回重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委委員,黨的機關報《新華日報》社編委。解放戰爭時期,他在上海和香港為黨工作,先後任中共上海工委候補委員、文委委員,上海、香港生活書店總編輯,經常為上海的《民主》、《文萃》以及香港的《理論與現實叢刊》等刊物撰稿。1948年10月,他離開香港到達河北省平山縣解放區,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教材編寫組組長、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副主任。1949年9月,他作為社會科學界代表團成員,出席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參與創建新中國的籌備工作。
在革命戰爭年代,鬍繩同志在中國共産黨直接領導的報刊和其他進步報刊上,發表了大量的文章,還出版了多部著作。其中,有的是結合中國實際宣傳馬剋思主義哲學的優秀通俗讀物;有的是宣傳黨的理論和政治主張,批判錯誤思潮的思想政治評論;有的是用新觀點新方法論述中國封建社會歷史和中國近代歷史的學術著作。1948年出版的《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是深入揭示鴉片戰爭後八十多年間中國政治的學術力作。這些作品曾多次再版,有的還有多種外文譯本,在海內外特別是在思想文化界和知識青年中産生了很大影響。他在戰時國民黨統治區的險惡環境中,不畏國民黨的反動政治高壓,以馬剋思主義為武器,在思想文化戰綫上衝鋒陷陣,表現出了一個黨所培養的年輕文化戰士在政治上理論上的黨性和銳氣。從17歲到30歲的十多年間,他發表的文章和著作多達一百多萬字。這些文字,連同他在黨領導下開展的文化界多方面的統一戰綫工作,使他在新中國成立前的社會科學界就享有盛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鬍繩同志先後任政務院出版總署黨組書記、人民出版社社長、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長、《學習》雜志社主編、中共中央馬列學院第一部主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紅旗》雜志社副總編輯、中央馬列主義學院副院長。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他參加《毛澤東選集》的編輯工作,負責黨的理論研究和宣傳工作,參加黨和國傢許多重要文件(如1954年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等)的起草,參加毛澤東同志和黨中央召集的關於重要學術理論問題的討論,為研究、闡釋和普及毛澤東思想,嚮幹部群衆進行馬剋思主義的啓蒙教育,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五十年代初期,他撰寫的《中國近代史提綱》(1840—1919)和發表的《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對後來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和研究産生了很大影響,形成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一個有特色的體係。
文化大革命”中,鬍繩同志遭受迫害,下放幹校勞動。1973年後逐步恢復工作。1975年被任命為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負責人之一,參加毛澤東著作的整理和主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恢復工作,為鄧小平同志領導的全面整頓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在此期間,他還着手寫作《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一書,於198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部七十多萬字的著作,係統地論述了鴉片戰爭後八十年間中國社會經濟結構和各個階級的發展變化,成為推動近代史研究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著作。
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來,鬍繩同志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先後任毛澤東著作編輯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1982年起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1994年任中共中央黨史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1985年至199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他還擔任過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這期間,他繼續參與或負責黨和國傢許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包括參加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决議》和修訂新憲法,主持國內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研討活動,參加重要的國際學術文化交流和與臺灣學者的交流等。他為總結歷史經驗,實現黨的工作重點的歷史性轉變,宣傳黨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針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鬍繩同志在擔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中國中共黨史學會會長時,對中共黨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由他主編的《中國共産黨的七十年》,是一部具有權威性的中共黨史簡明讀本,並有英文譯本在國外發行。1991年出版的《中國共産黨歷史》上捲,也是由他主持撰寫的一部有重要影響的黨史著作。鬍繩同志長期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還曾任中國史學會會長、孫中山研究會會長。中國科學院設立學部後,歷任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常務委員。他十分重視我國社會科學的學科建設和隊伍建設,強調社會科學為適應時代需要要有一個大的發展。他堅持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和“雙百”方針,尊重科學,愛護人才,努力為學術研究創造良好的環境。1990年,歐洲科學、藝術與文學科學院授予他院士稱號。
在八、九十年代,鬍繩同志發表了一些有影響的論著。1987年,他撰寫了《為什麽中國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一文,深入分析中國的特殊國情,有力地論證了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1991年,他在日本亞細亞大學的演講《論中國的改革和開放》,在國內外受到普遍的稱贊。1994年6月,他發表題為《什麽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文,同年底發表《馬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演講,強調馬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剋思主義社會主義建設學說在中國條件下的巨大發展。鬍繩同志晚年對於鄧小平理論的闡述和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199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鬍繩全書》,匯集了他從1935年以來六十多年間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中地反映了他一生研究和寫作的豐碩成果。鬍繩同志的舊體詩集《鬍繩詩存》,也曾多次增訂再版。
1988年和1993年,鬍繩同志先後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是中共第七、八屆全國政協黨組成員。他參與領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和《政協全國委員會關於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規定》的修訂工作,推動了人民政協的規範化、制度化建設。他積極參與全國政協履行職能的各項領導工作,十分重視政協的建言立論,善於和黨外人士合作共事,為促進新時期人民政協事業、鞏固和發展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出了貢獻。
鬍繩同志是中國共産黨第八、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鬍繩同志的一生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獻身於共産主義事業的光輝的一生。他為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始終奮鬥不息,無論遇到什麽樣的艱難險阻,都堅定執着,積極進取,毫不懈怠。他少年早慧,嶄露才華,又能不斷刻苦自勵,辛勤勞作,終於鍛煉成為學識淵博、成就卓著、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和革命傢,在宣傳和闡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和運用馬剋思主義推進社會科學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黨的事業。鬍繩同志一生的研究和寫作,總是註重與時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相結合,因而能夠隨着時代的步伐不斷前進。他酷愛讀書,手不釋捲,但又註重理論聯繫實際,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獨立思考,有所創新。他的作品以言之有物、分析細緻、邏輯嚴密、說理透徹而著稱。
鬍繩同志心胸豁達,溫和寬厚,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廉潔奉公,生活簡樸。1996年它將自己的大批藏書捐贈給湖北省襄樊市圖書館。1997年他捐贈出多年積蓄的稿費,創立“鬍繩青年學術奬勵基金”,奬勵青年學者的優秀學術成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