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我國女子大學的第一位女校長吳貽芳逝世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985年   十一月10日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吳貽芳是我國最早的女子大學的第一位女校長。
  早在本世紀初,吳貽芳就讀於維新派人士創辦的杭州女校時,就受到愛國主義的啓蒙教育,明確主張讀書的目的是救國。以後,她在蘇州、南京的教會學校讀書,又到美國密執安大學深造,始終不改初衷,一心愛國。她認為世界上最大的事莫過於祖國的強大。“五·四”運動時,吳貽芳作為金陵女子大學學生會會長,毅然帶領同學走上街頭,投入反對北洋軍閥政府賣國投降的鬥爭。1926年,她在美國留學時,一個訪美的外國總理演講時誣衊說“中國不能算一個國傢”,年輕的吳貽芳連夜奮筆疾書,嚴辭駁斥,第二天,《密執安大學日報》發表了她的捍衛祖國尊嚴的檄文。她也因此贏得了華僑和留學生的尊敬。
  北伐時期,我國提出收回教育權,吳貽芳應邀回國。擔任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她在職近30年,在師生中培養了一種“金陵精神”,其核心就是從愛國主義出發,各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對國傢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
  吳貽芳愛國,身體力行,為人樂道。抗戰勝利後,她出席聯合國製憲會議歸來,司徒雷登推薦她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蔣介石派宋美齡去勸她出來任職,她幹脆地回答:“我不會做。”1949年初蔣介石“下野”後,張治中推薦吳貽芳做教育部長,正在組閣的何應欽親自找上門來,她還是謝絶了。而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吳貽芳卻樂於擔任江蘇省教育廳長。
  吳貽芳當面對蔣介石說過,不當國民黨的官;解放前夕,她退回了國民黨當局送來的去臺灣的飛機票;1949年4月,她與南京民主人士一道,致電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請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城,毛主席復電對他們予以勉勵和表彰。
  新中國成立後,吳貽芳一直從事教育領導工作,她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她常說,祖國不強大,民族要挨打,人民要遭殃,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祖國而在世界上獨立存在。她在晚年還常常視察工讀學校,教育青年要熱愛祖國,勉勵他們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對祖國有用的人。
  吳貽芳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1985年11月10日吳貽芳逝世。為了緬懷和學習她的光輝業績與高尚品德,在她逝世7周年時,出版了《吳貽芳紀念集》。她曾經任教過的南京師範大學(原金陵女子大學)校園裏建立了“貽芳園”,內設“吳貽芳紀念館”,陳列、展出她的生平業績。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