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分水侖戰役

國度: 中國  

朝政: 清代

國君紀年: 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895年  

地點: 三峽鎮分水侖

上層事件: 乙未戰爭

事件經過:

  分水侖戰役,又名分水侖大捷,為1895年乙未戰爭中發生於今臺北縣三峽鎮分水侖的一場戰役,日軍近衛師團坊城後章少佐率軍894名沿土地公坑溪𠔌欲前往大嵙崁(今桃園縣大溪鎮)支援時,遭到三角涌義勇軍包圍伏擊。經兩晝夜血戰後,日軍死傷達數百人。
  
  背景
  1895年4月,清廷因甲午戰爭戰敗,簽下了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為圖自救,臺灣官員與士紳推動成立臺灣民主國。同年5月29日,日軍近衛師團登陸澳底,爆發乙未戰爭。6月11日,日軍進駐臺北。6月下旬,日軍在推進至桃園、新竹的過程中,遭遇以鬍嘉猷、吳興、薑紹祖、徐驤為首的客籍民勇伏擊,勢力稍挫。
  
  過程
  7月10日,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命令山根信成少將率領一部分臺北地區的部隊於12日出發,從大嵙崁溪兩岸及兵站綫,分三路前進,預定三日後在竜潭坡會合,再前進到達新竹支援。山根信成少將接獲命令後,派遣步兵第三聯隊第二大隊(隊長為少佐坊城後章伯爵),配置一個工兵小隊,沿大嵙崁溪前進。坊城隊於7月12日自臺北出發,當晚宿營於三角涌。
  
  7月13日凌晨4時半,日軍坊城後章少佐率軍894名沿土地公坑溪𠔌欲前往大嵙崁。7時10分,在分水侖附近遭到三角涌義勇軍利用土地公坑溪𠔌狹長地形(長約3公裏,寬約150米,深約200米),進行袋形戰術圍擊。江國輝率衆於分水侖攔截,蘇力將主力集中於𠔌地出口圍困日軍,日軍因陣綫拉長而前後無法顧及,後來由居民羅金率四名日軍化裝成乞丐逃出求援”。
  
  7月16日下午二時,支隊本隊山根信成少將率援軍趕到大嵙崁,三角涌義勇軍因後方(即大嵙崁)被日軍襲擊,義勇軍便撤退回大嵙崁,包圍陣勢被破,坊城後章率隊脫睏,與山根信成支隊會合。此役日軍死傷數百人,而義軍僅傷亡數十人,史稱“分水侖戰役”。
  
  7月19日,山根信成少將獲令率隊於臺北前去,自枋橋、土城、大嵙崁、三角涌沿路進行無差別掃蕩。
  
  影響與評價
  在乙未戰爭中,“分水侖戰役”是日軍入主臺北城後,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役。而在稍早發生,且較快結束的“隆恩埔戰役”中,日軍水路運送隊幾乎全隊覆滅,僅有4名兵卒幸免脫逃。此兩役可謂讓日本人知道臺灣人民抗日决心的决定性戰役。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