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乙未战争
|
事件经过:
乙未战争或称乙未之役、乙未日军征台之役,其中“乙未”是指爆发战事的1895年,适逢农历乙未年。
1894年,原本统治台湾的清帝国于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翌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议和,其一条件为割让台湾与澎湖。日本随即派兵到台湾进行接管,但遭遇台湾住民的武力抵抗。乙未战争战事集中于台湾岛,日本投入包含近卫师团等正规军队的三万余名兵力,而台湾主要则有桃竹苗地区人民筹组成的“义军”、新楚军及刘永福的黑旗军等;合计约有三万三千余名。
在伤亡部份,日军计有515人负伤,164人战死,惟死者中包含领军的近卫师团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及近卫师团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而台方死伤人数难以估算。依照《台湾治绩志》论述,“各战场遗留的尸体在七、八千人以上”;2007年12月1日见刊于《客家杂志》的〈乙未战争客家再次展现义民精神〉文章所述,因为乙未战事阵亡的兵士,至少有14,000人。
乙未战争是发生在台湾岛上,战斗地域最广、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死伤严重、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自5月29日日军登陆澳底、6月14日转进台北、10月21日攻入台南到10月23日日军控制全台湾为止,战事持续总时间约5个月。惟直至同年11月18日,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向京都大本营大本营报告:“全岛悉予平定”之后,台湾各地方的武装小冲突仍此起彼落。
甲午战争余波:澎湖之役
因朝鲜宗主权之争而爆发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帝国已露败象且积极谋和而步入尾声。1894年年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与其日本内阁早已研议,不论是战还是和,都要以拿取辽东半岛与台湾作为此战争成果的打算。1895年1月,以鹿儿岛县(旧萨摩藩)为主的日本军队,约4,000名陆军正规军所组成的5,500名远征军,积极为登陆澎湖而备战。3月15日,该军队从广岛佐世保港秘密出港,并在3月23日清晨未遭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登陆澎湖群岛最大岛:马公市所在的澎湖本岛的里正角。
另一方面,人数有步兵12营,炮兵2营,海军1营的驻澎湖清兵,因为装备老旧与甲午战争失利带来的士气低迷,并没有多少抵抗。期间驻澎湖厅最高主管,台南府粮捕海防通判陈步梯于战役发起不久后,也逃往大陆。因此,1895年3月24日,日军就以不到两天的时间占领澎湖首府,马公市。澎湖一役,日军死伤虽少,这段时间,日军士兵约1,700名不幸罹患霍乱,死亡达1,000名。
3月26日,已经拿到台湾海峡战略位置,确定可轻易拿取台湾的日本,在日本马关接受清朝的和议条件。
战争过程
4月17日,百般努力谋和,却仍奉命以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以换取和平的李鸿章,签下了马关条约。在此之前,得知澎湖被占领消息的台湾士绅已人心惶惶,在得知被“勒占领土”消息之后,部分台湾官员与一些台湾士绅共同合作,于5月25日成立“台湾民主国”,年号“永清”。原清朝派驻台湾的巡抚唐景嵩被推为台湾民主国的总统,刘永福担任大将军,丘逢甲为义军统领。
战争初始,日军从登陆至占领首都台北城仅花十日,但之后却遭到台方顽抗,此战事发展令日军出乎意料之外,会导致此结果;以桃竹苗激烈战事为例,其主因在客家人尚武、垦首乡土意识强烈、人民害怕遭日军报复等因素。
战争第一阶段
1895年6月,日军攻下基隆炮台
5月10日,鹿儿岛出身的海军中将桦山资纪被擢升为大将,并受命为台湾首任总督,负责台湾交接军政大权。同年5月24日,桦山自广岛宇品港启程,准备前往台湾与清朝处理“交接台湾”事宜。从伊藤博文亲拟的《该岛接收事宜》训令信件显示,日本的原本接收台湾态度为:令清朝兵员尽速离台并于撤离之前全数缴械,并要求清朝官员和平移交公务文件。不过于启程前的5月21日,桦山得知台湾部分官民积极备战后,心知和平接收台湾已不可能,于是随即派常备舰队赴冲绳监视台湾敌情。另一方面,他更指派驻于旅顺大连,本预计攻击北京的近卫师团转进台湾。
近卫师团是日本天皇亲卫军,团长是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近卫军团其中的7000余名兵力在5月27日与桦山总督于冲绳会合后,5月29日遵照桦山资纪“登澳底,攻基隆,占台北城”指示,登陆澳底(今台北县贡寮乡境内),并在遭到小幅度抵抗中,于6月3日下午攻取基隆制高点狮球岭炮台,6月11日因鹿港商人辜显荣之助顺利进入台北城。另外,6月初起,近卫兵团则将没参加任何战斗而自行聚集于淡水的数千名清兵,分数批遣返回中国。
约略在同时间的6月2日,清朝全权代表李经芳与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在日舰横滨号完成台湾交接。不久,基隆被日军近卫师团攻陷,台湾民主国内部发生纷乱,而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嵩乔装,脱逃前往厦门。至此,乙未战争胜败之势渐趋明朗。
5月29日至6月18日止,此战争的两方正规军交战告一段落。此阶段,清兵及台湾民主国辖下兵勇等,共约3,000名余名正规军参与战役,战死者不下200人。日军因为装备新颖,实际伤亡并不多,其中,实际参加战役的4,000余名近卫军团中,死亡大约只有7名,受伤者25名。不过这段时间,因为日军水土不服,罹患霍乱疟疾死亡者,远比这阵亡的这数字还要多。
战争第二阶段
6月14日,台湾总督桦山资纪自基隆乘火车入台北大稻埕(但事实上铁路因战乱已近不堪使用,行驶数里后即遣夫在后推行)。6月17日,桦山总督于台北城内原“台湾布政使司衙门”的总督府举行台湾“始政式”。
6月19日近卫师团派出拥有数千名的“混成支队”南下进攻桃园、新竹,本以为会如之前平稳顺利,但是在6月22日前锋部队占领新竹城后,却意外遭到北台湾客家人的游击式的反抗。。
6月24日至26日,以吴汤兴、胡嘉猷、姜绍祖、徐骧、傅德生、邱国霖为首的客籍民勇,首先在今平镇、湖口、龙潭间伏击日军,获得进展。随后于7月9日,并在新竹城外的制高点十八尖山与近卫师团展开激战。因为兵力装备悬殊及军士素质参差不齐,在姜绍祖战死后,吴汤兴领导的客籍民兵于7月23日退居苗栗。
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为台湾民主国第二任总统。他重新布署防卫措施,将台湾民主国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并派遣统领杨载云、提督李惟义、督办吴彭年扼守苗栗尖笔山与彰化八卦山。
8月8日,从日本获得增援兵力的近卫师团,由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亲自领军,直指北台湾与中台湾的孔道城镇—苗栗。在猛烈炮击苗栗尖笔山,200名台湾民主国兵士光荣战死后,该师团于8月14日进占苗栗。台湾民主国完全以客家人为主的北台湾反抗,终告一段落。
这阶段,台湾民主国除了台籍客家人主要游击力量之外,亦有以苏力、苏俊、林久远、陈小埤为主的三角涌民勇,他们主要战场,乃是在台北附近对日军的后勤与军夫部队展开一连串袭击。
7月13日清晨五时许,日军近卫师团特务曹长樱井茂夫率领之运粮船队共35名,在三角涌隆恩埔附近遭到三角涌“义勇军”的奇袭,经数小时激战后,几乎全军覆没,仅4人幸免脱逃,史称隆恩埔战役。
同日清晨七时许,日军坊城后章少佐率军894名沿土地公坑溪谷欲前往大嵙崁(大溪)支援时,在分水仑附近遭到来自另一波伏击。经两昼夜血战后,有四名日军士兵化装成乞丐逃出求援。7月16日,支队本队山根信成少将率援军赶到解围。此役日军死伤数百人,而义勇军仅伤亡数十人,史称分水仑战役。
受到这些反抗及兵民难辨的影响,日军于7月下旬开始在桃园,中坜,甚至大汉溪流域,自台北至新竹间实施所谓无差别扫荡式的焚村与杀害客家平民事件。导致40万平民流离失所,或死亡。
战争第三阶段
黑旗军的军旗“令”,现存巴黎军队博物馆。
乙未战争起始,台湾知府黎景嵩及义勇军大统领吴汤兴、徐骧等南下至八卦山与南台湾义勇吴彭年、严云龙率领的“黑旗军”会合,共数千名南北联军合力镇守彰化城。此外,台湾民主国方面,有400名官兵架设彰化八卦山炮台,首度使用重武器的大炮炮击进驻于大肚溪对岸的近卫师团。
8月27日日军开始零星炮击八卦山。于28日半夜发动进攻,历经八小时,28日上午十时日军宣告胜利。这是乙未战争最大的正面会战,此为八卦山之役。此战役台湾民主国统领吴汤兴、将领吴彭年、严云龙皆力战阵亡。徐骧虽于八卦山之役安全脱困,但其后参加南台湾保卫战中阵亡。日军近卫师团继续南进,于斗六遭受简义、陈文晃、廖琛、黄丑等率领之民勇抵抗。
因为瘴疠造成的死伤,加上台湾民主国新任总统刘永福坐镇台南及凤山,日军再增派混成第四旅团及第二师团分别于嘉义布袋与台湾最南端屏东枋寮登陆。经过稍作歇息,上列两支援军加上近卫师团,于10月3日开始分别于三方向进占台湾南部各城。其中近卫师团在浊水溪遭到简义率领的民兵攻击,混成第四旅团在布袋、盐水遭到义勇军的袭击,攻占盐水后伏见宫贞爱亲王驻扎于盐水八角楼。另外,乃木希典统率的第二师团于进攻南部据点打狗、凤山、及佳冬巷战中,遇到魏开、陈鱼、郑吉生等人所率领之民勇抗拒且造成百名兵士伤亡;在此阶段,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在台南、与山根信成少将在彰化也接连病死。
另外,除八卦山之役之外,台湾抗日活动以南部六堆地区的客家义勇军最具规模。这些战事,可细分为步月楼战役及火烧庄战役。。
10月11日,由日本乃木希典大将率领的台湾远征军第二师团约7,930人,从枋寮登陆往东港行进,沿途虽有台湾民主国所属正统军零星抵抗,直至行经茄苳脚遇到来自六堆的左堆军才真正受到剧烈战斗,此冲突也是该军团首遇激烈战役。于茄苳脚巷战中,左堆军因不敌日军的武力优势,以茄苳脚的萧家古厝步月楼为最后防线。但在各堆客家军支援之前,战至翌日丑时,日军即攻陷茄苳脚,步月楼战役终告结束。
在于步月楼战役结束之后,日军第二师团为免六堆客家军其他各堆军的侵扰而耽误日军包抄台南城之日程计划,故留下少数兵力牵制六堆客家军其他各堆军,其余大部份主力军力继续按照原定攻击行进路线。如先前计划;日军于10月12日占领东港、10月16日攻陷凤山城之后,继而继续北上包抄台南城。
10月18日,日本近卫师团、第二师团与混成第四旅团皆抵达台南城近郊,形成三方包抄形势,台湾民主国第二任总统刘永福在得知台南城被三面夹攻,已知大势已去。10月20日当日军准备以两师团之兵力围攻台南城之际,刘永福弃台南城内渡中国厦门,刘永福弃职逃亡及李秉瑞被俘[来源请求]后,台南当地士绅便循台北模式推举英国牧师巴克礼请求日本军队和平进城协助维持秩序。10月21日日军顺利进入台南城,至此台湾民主国亡。10月23日,日军终于以武力控制台湾。
桦山总督接获南进军司令高岛中将的报告后,于10月26日经海路进入台南。当时日军认为除蕃地之外,仅有恒春及台东地方尚未归属,而浊水溪以南虽仍有残余敌军,但已无大型反抗力量,未来的勘剿行动以第二师团及后备兵即以足够,遂由总督下令近卫师团凯旋归国。11月13日至22日间,近卫师团分批由打狗港出发返回日本。在此期间,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于11月18日向京都大本营报告:“全岛悉予平定”
余波
虽然桦山总督宣布已平定台湾,但台湾各地方的日军与台民的武装小冲突仍此起彼落。 。
先前第二师团主力由枋寮往台南前进时,虽然曾在茄苳脚、头沟水庄与客家抗日义勇军有过遭遇战,但当时急于进攻台南,并未特别注意到下淡水溪左岸平原的六堆客家抗日势力。
台南陷落后,六堆客家军分别在十月底及十一月初于潮洲寮庄(今屏东县潮州镇潮州)、顶子林庄(今屏东县万丹乡顶子林)袭击日军侦察队。其后凤山地方守备队侦察得知抗日军动向,第二师团长遂下令以凤山守备队为主干,编成一支队以追剿六堆抗日军,由山口素臣少将担任队长。
11月26日正午,山口少将下令全力攻击位于火烧庄(今屏东县长治乡长兴村)的六堆客家军大本营。日军以较为优势的武器及火力击退反抗军,并放火烧毁邻近各聚落,至傍晚返回阿猴街。经该役后,日军完全摧毁六堆地区抗日力量,亦有称此为乙未战争最后一场战役者。
在几乎同时的11月25日,台北附近民勇便分别在三角涌(三峡)、宜兰、瑞芳、景尾(景美)、八芝兰(士林)及桃仔园(桃园)等地起义。特别是早期抵抗日军最激烈的大嵙崁(今桃园大溪)风云再起,由江国辉、吕建邦及李家充领所率之抗日义军最令日军疲于奔命。而元旦当天胡阿锦、陈秋菊、简大狮等人集众合攻台北城,影响更是重大。。
战争统计
在台湾民主国正规军方面,前后出动约3万3千人。根据调查官井出季和太根据总督府档案写成记载,战场遗留台方兵士尸体达七、八千具,除此,另有14,000台湾军士战死的学术估算。
除了兵士之外,于乙未战争期间死伤的台湾各地平民人数也相当多。其原因在于攻台日军于战情胶着时,对于有敌意或妨碍战事进行者,采取不分男女老幼无差别歼灭。经估计,在乙未战事进行期间,台湾受害平民最少在十万人以上。
在日军伤亡方面,不算1895年3月底登陆澎湖的混成支队,光是进攻台湾本土,从登陆澳底开始到火烧庄战役之后止,日本军就共出动了近卫师团与第二师团两大师团合计3万7千余人,马匹7千头,其中还不包括军夫与后勤预备部队。据各项数据显示,1895年5月26日至12月15日;为期六个多月的“征台役”中,攻台日军只有515人负伤,战死者约有164人。惟阵亡日均将士中包含领军的长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及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相对来看,非作战死伤则相当庞大,罹病住院者计有26,094人,而因病而过世者更高达4,642人。
后续及影响
负责征台之役的近卫师团与第二师团,历经二百多天才告奏功。与甲午战争相较,推展未如预期顺利,因此被日本国人批评为“战略调度拙劣,收功过迟”。由于无法和平接收台湾,台湾总督府将其原本民政导向的治台政策,导向高压的军政。此情形迟至近二十年后的大正年间,才获得改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