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兩伊戰爭背景資料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980年   九月22日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1980年9月22日,伊拉剋和伊朗爆發了全面的武裝衝突。兩伊之戰使原來並不安寧的國際局勢,更加緊張起來,引起舉世矚目和嚴重的關註。這裏記敘的是兩伊之戰的來竜去脈,及其對國際形勢産生的影響。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伊之間的裂痕由來已久,邊界領土之爭已有百餘年的歷史。
   地處西南亞的伊拉剋和伊朗是相互接壤的鄰國,兩國有1280公裏長的共同邊界,在兩國邊界綫南段,有一條阿拉伯河,河左岸有伊朗最大的海港、著名的石油工業基地阿巴丹和商港霍拉姆沙赫爾;河右岸有伊拉剋最大港口城市巴士拉和重要的石油輸出港法奧。
   兩伊之爭主要是在阿拉伯河。這條由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匯合形成的河流,嚮南流入波斯灣。阿拉伯河既是伊拉剋唯一的出海口,又是世界最大的煉油廠之一--伊朗阿巴丹煉油廠的出海口。河上遊在伊拉剋境內,下遊約一百公裏在兩伊的邊界地區。1847年奧斯曼帝國(當時伊拉剋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行省)同伊朗簽約,規定兩國間的界河按河東岸伊朗一側淺水綫劃分,河的主權全部屬伊拉剋。沿河兩岸地區有着富饒的油田,對兩國都有重大的經濟和戰略意義,1937年,兩伊再度簽訂邊界條約,規定阿巴丹和霍拉姆沙赫爾港口地區劃歸伊朗,伊朗取得河上航行自由,界河以河道中心綫劃分。作為交換條件,伊拉剋通過徵收航行稅來管理航行和護理河道。伊拉剋對邊界地區的劃分始終有異議,認為這是當時全盛時期的伊朗強加給伊拉剋的。數十年來,兩國因邊界糾紛而發生的衝突事件連續不斷。
   當英國撤走在海灣的駐軍後,伊朗於1971年11月出動海軍,駐紮在海灣入口處的三個小島,即大通布島、小通布島和阿布穆薩島。這三個島地處霍爾木茲海峽,象三衹看門虎一樣扼守着海灣的咽喉。伊拉剋對此一直憤恨不已。可是,伊拉剋當時正忙於應付北部庫爾德族謀求“獨立”的戰亂,而庫爾德族又是得到伊朗軍火支持的,因此難以嚮伊朗抗爭。
   經過調解,兩伊於1975年3月6日在阿爾及爾又簽署了邊界協議:伊拉剋默認伊朗占駐三島,同意與伊朗分享阿拉伯河的控製權。伊朗則保證停止對庫爾德族的軍火援助,使伊拉剋得以平息了內亂。然而,伊拉剋認為阿爾及爾協議是不公平的,堅持海灣三島應歸屬阿拉伯。
   除了領土之爭,還有教派紛爭。兩伊雖然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傢,但卻分屬相互對立的兩大教派:遜尼派和什葉派。在伊斯蘭國傢中,遜尼派為多數,什葉派為少數。伊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穆斯林為什葉派;伊拉剋的穆斯林雖然百分之六十是什葉派,但執政的卻是遜尼派。1963年,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因領導反對巴列維國王的“白色革命”,被流放到伊拉剋。他流亡了十四年,在伊拉剋什葉派穆斯林中很有影響。1979年巴列維國王被迫離開伊朗後,霍梅尼回到了德黑蘭,在伊朗推行“伊斯蘭革命”,並嚮鄰近的伊斯蘭國傢輸出“革命理論”,提出要建立伊斯蘭的“神教統治”。
   霍梅尼“一直號召伊拉剋多數派什葉派穆斯林推翻侯賽因總統”,從而使伊拉剋對伊朗的舊仇又添新恨。伊拉剋在國內允許反霍梅尼的勢力從事活動,伊朗前首相赫蒂亞爾、前德黑蘭軍事執行官員拉姆-阿裏-奧韋西將軍在巴格達設有廣播電臺,直接嚮伊朗播送反對霍梅尼政權的節目。今年四、五月間,巴格達將四萬名伊拉剋籍的伊朗人驅逐出境。隨後,伊拉剋什葉派宗教領袖穆罕默德-巴吉爾-薩德爾又在巴格達遭到暗殺。
   領土紛爭與教派矛盾進一步激化,導致了兩國兵戎相見。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