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美國出兵海地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994年   九月19日

地點: 中國

美国出兵海地
事件經過:

  10月10日海地軍政權領導人塞得拉斯下臺後,帶領全家流亡巴拿馬
   1994年9月19日,美國出兵海地。
   1994年5月6日,聯合國安理會又通過對海地實行全面製裁的决議,禁止除食品以外的幾乎所有貿易交往和除民航班機以外的所有飛機飛行,要求塞德拉斯軍政府下臺,讓流亡的阿裏斯蒂德總統回國執政,恢復海地民主憲製。海地軍事當局與安理會新的製裁和要求針鋒相對,於5月11日任命最高法院院長、81歲的埃米爾-若納桑為臨時總統,5月22日,聯合國决定對海地軍政府全面貿易封鎖生效,並派一特別小組到海地與多米尼加共和國之間的邊境監督調查陸地封鎖執行情況。同時,美國軍艦加強了對海地的海上巡邏。美洲國傢組織和聯合國使團派代表前往進行斡旋,被海地軍事當局宣佈為不受歡迎的人,下令在48小時內離開。安理會認為這是海地軍事當局嚮國際社會挑釁的嚴重升級。美國總統剋林頓聲明強調,“軍事干涉是一種不應排除的選擇”。與此同時,美國的陸海兩軍精銳部隊在海地水域附近進行軍事演習。
   7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940號决議,批準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使用所有必要措施”解除海地軍事政權。海地臨時總統若納桑立即宣佈海地進入戒嚴狀態。為此,美國通過安理會又嚮海地軍政府發出警告,要求他們交出政權,爭取和平解决海地危機。9月15日,美國總統剋林頓嚮海地軍政府發出最後警告,要他們立即下臺離開海地。大軍壓境,海地軍政府不得不同意與美國談判。9月16日,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參議員薩姆-納恩和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科林-鮑威爾到達太子港,同海地軍政府會談。雙方最終達成協議,海地軍政府被迫同意在10月15日前自動下臺,同意多國部隊立即進入海地,並保證在移交權力期間與多國軍隊合作。9月19日,美國軍隊一槍未放占領太子港,控製了機場和港口,占領了陸軍總部。9月26日,剋林頓總統宣佈解除對海地單方面經濟製裁。10月11日,海地軍政府的主要負責人總司令塞德拉斯、參謀長菲利普-比昂比離開海地流亡巴拿馬,警察局長米歇爾-弗朗索瓦前往多米尼加共和國避難,臨時總統埃米爾- 若納桑辭職並離開海地。海地總統阿裏斯蒂德任命的總理馬爾瓦爾及其部長們正式上任,準備迎接阿裏斯蒂德。
   10月15日,流亡3年的總統阿裏斯蒂德在美國國務卿剋裏斯托弗陪同下返回海地執政。聯合國通過决議取消對海地禁運,美國宣佈於12月1日撤出其2.1萬名駐海地官兵中的7000名,並保證1996年2月底前撤出全部軍隊。1 1月8日,海地參、衆兩院一致任命的總理斯馬剋-米歇爾及其新內閣宣誓就職,海地難民陸續返回傢園,長達4年之久的海地危機暫時平息下來。
   阿裏斯蒂德及其新政府在美國幫助下,製定恢復經濟的各項政策,緊縮政府開支,裁減公務人員,取消除玉米、大米、大豆之類的大宗産品外的所有貿易關稅,促進出口和增加商業稅和財産稅;把大型的國有企業私有化。為了幫助海地恢復經濟,美國準備提供2.5億美元的援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亦應允在15個月內提供7.7億美元的援助款項。
   但是,海地經濟的恢復將是非常艱巨的,它本已是拉美最窮的國傢,又經過3年政治動亂和貿易封鎖,經濟已全面崩潰,全西的社會穩定和經濟恢復尚須時日。
  流亡總統阿裏斯蒂德回到海地重掌政權
  傾倒垃圾的美國軍人
  距離海地首都太子港幾公裏的地方,便是美軍傾倒廢物的垃圾場,這裏居住着大約1,000名海地人以揀垃圾為生
  海地以撿垃圾為生的兒童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