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黃河首次調水調沙
| 黄河首次调水调沙
事件經過:
7月4日,黃河首次進行調水調沙試驗。這是在小浪底出水口前,泄洪明渠排出的水庫上層的清水和排沙洞排出的水 2002年7月4日上午九時整,隨着一聲令下,黃河小浪底水庫多個閘門依次徐徐升起,不同層面導流洞噴涌出的巨大水流,奔嚮黃河下遊河床。黃河首次進行的規模宏大的調水調沙試驗正式開始。這是迄今為止世界水利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人工原型試驗。
這次試驗,是通過小浪底水庫調控水沙,變水沙不平衡為水沙平衡,形成有利於河床衝刷的水勢,為小浪底水庫今後長期運用和下遊河道減淤提供科學的數據,從而實現“河床不擡高”的治黃目標。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每年進入黃河下遊的泥沙多達16億噸,其中有4億噸沉積在河床,致使下遊河段平均每年以10釐米的速率淤積擡升,黃河下遊形成地上懸河。減少泥沙淤積,一直是歷代治黃專傢孜孜以求的目標。多年的研究表明,黃河下遊洪水在大於2500立方米每秒時,加上其它相關因素,能夠對下遊河床起到衝刷作用,從而減少黃河淤積甚至達到衝淤平衡,由此可從根本上遏止河床擡升。
黃河調水調沙是一項極為復雜的係統工程,要充分預測水庫蓄水、河道來水、未來天氣預報等水情,還要考慮從小浪底壩下至入海口近千公裏河床衝刷、淤積、工程出險等工情,對於在調水調沙過程中,兩岸引水、蒸發、漫灘以及衝刷淤積等等因素,均需要進行大量科學的分析計算和各方的積極配合。為此,關於此次調水調沙試驗的流量與含沙量控製指標,經科研工作者多年研究,確定為花園口斷面為2600立方米每秒、艾山斷面2300立方米每秒,含沙量不超過每立方米20千克。據介紹,按照這一指標,經過10天的試驗,從下遊鐵謝至入海口的利津河段可以衝刷泥沙約0.244億噸。
為做好黃河調水調沙試驗,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進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通過科學調度,在不影響兩岸用水的情況下,使小浪底水庫蓄水達43億立方米,為試驗提供了可靠的保證。本次試驗範圍包括自小浪底水庫至山東入海口的900多公裏河段,在900多公裏的河道上設立固定淤積測驗斷面161個。山東、河南兩省為此關閉了所有引黃閘門,避免水量損失;組織了數千名堤防職工,做好料物、搶險等準備工作,以應付突發險情。山東還拆除了河道上40多座浮橋,以保證水流暢通和測量數據的準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