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泰幣實行浮動匯率製,亞洲金融危機開始
| 泰币实行浮动汇率制,亚洲金融危机开始
事件經過:
1997年7月2日,泰國財政部和國傢銀行宣佈泰幣實行浮動匯率製,放棄多年來實行的泰幣與美元挂鈎的匯率製。
國傢銀行2日發表聲明說,泰國實行浮動匯率製,泰銖價值由市場來决定,以反映經濟的基本情況,這將有利於泰國整體經濟的發展。
財政部長他儂說,實行浮動匯率製是政府經過周詳考慮的,是解决國傢經濟問題的出路。他說,實行浮動匯率製短期內將給泰國金融市場帶來甚大衝擊,但長期來說將使泰幣穩定。
差瓦立總理說,國行宣佈泰幣實行浮動匯率製是必要的,適應當前經濟形勢。這是解决當前經濟問題的最好方式。他說,在短期內外國和本國投資者就會恢復對泰銖的信心。
泰幣改用浮動匯率製後,泰國金融市場一度陷入混亂,曼𠔌外匯市場美元兌換泰幣創有始以來最高紀錄,1美元兌29.45銖。股市全面彈升,股價指數上漲40點,由1日的528點上漲到568點。
據專傢分析,股市上漲原因是因為外資受到泰幣突然貶值的影響,無法匯出,衹好投入股市炒作,使股市大漲。
1997年7月2日,泰國央行宣佈放棄實行了14年之久的美元聯繫匯率制度,改行自由浮動匯製。泰銖當日應聲而貶20%,並由此引發一場席捲除中國大陸以外的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金融風波。這場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亞洲最嚴重的危機”所暴露的衆多新問題、引起的新變化,遠遠超出人們早先的預料,以致在一年後的今天,人們仍不敢底氣十足地宣告危機已經結束。
縱觀這一年的金融風波歷程,大致可分成兩個階段:前半年是危機的“形成、蔓延、惡化”期,相對應的主角分別是泰國、中國臺港地區和韓國;後半年是危機的“反復”期,主角是印尼和日本。
1997年7月2日,泰國貨幣貶值,隨後波及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後來連經濟形勢很不錯的新加坡也未能幸免。8-9月間,整個東盟地區匯市、股市大幅滑落。10月17日,臺灣“央行”為保衛新臺幣而損失50億美元後,突然放棄前期堅决捍衛新臺幣匯率的政策,從而將香港推至金融風波的中心,其聯繫匯率製受到猛烈攻擊。18-28日,港股狂跌三成,市值減少1517億美元,其中28日恆生指數跌1400餘點,創單日跌幅歷史紀錄,纍及華爾街及歐洲、拉美投市。11月,世界第十一大經濟體韓國的金融機構問題頻傳,大企業集團接連破産,韓元大幅下跌一半多,整個國傢陷入“破産境地”,不得不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求救。期間,日本一些大金融機構也相繼倒閉。
1998年年初,多數東亞國傢的匯市回升並有所穩定,股市也在跌至𠔌底後開始逐漸反彈。1-2月間,由於印尼政局不穩及不與IMF合作,其匯市再次猛跌,由年初的9575盾兌1美元,一度跌破17000盾兌1美元大關,地區金融市場再起波瀾。5月,金融風暴下的印尼政局出現政變,執政30年的蘇哈托總統被迫下臺。6月上旬,日本終於不可避免地成了危機的主角,日元兌美元比價跌破140比1的心理關口,15日更破146大關,迫使亞洲國傢的股匯雙市連連下挫,其中韓國股價創下了11年來的新低,新一輪金融風波烏雲密佈。目前,雖然在亞洲國傢強烈要求下,美國與日本政府聯手幹預市場,初步製止了日元下滑,但各國仍擔心日本經濟痼疾遲遲得不到解决,“可能在亞洲和亞洲以外的地方引起新的金融動蕩”。
一些韓國婦女將自己暫時不用的美元兌換成韓元,以幫助政府渡過當前的金融危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