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 “兩彈”元勳鄧稼先逝世 | |  |  | 事件經過: “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
 身患重病的鄧稼先在醫院與同行探討學術
 問題
 鄧稼先1924年6月生於安徽懷寧。他出生後不久,全家遷往北平。鄧稼先父
 親鄧以蟄任清華大學及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與楊振寧父親楊武之是多年之
 交。兩傢祖籍都是安徽,在清華園裏又成為鄰居。鄧稼先和楊振寧從小結下了
 深厚友情,少年鄧稼先與楊振寧常常在一起彈玻璃球、打墻球、比賽爬樹。
 來,二人先後進了北平學德中學。
 歡樂的少年時光並不長久,鄧稼先生活在國難深重的年代,七·七事變以
 後,端着長槍和刺刀的日本侵略軍進入了北平城。不久北大和清華都撤嚮南
 方,校園裏空蕩蕩的。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喀血不止,全家滯留下來。
 七·七事變以後的十個月間,日寇鐵蹄踩踏了從北到南的大片國上。亡國恨,
 民族仇,都結在鄧稼先心頭。1941年,鄧稼先進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
 大成立於抗戰極端睏難時期,由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合併而成,條件簡陋,
 生活清苦。儘管如此,聯大卻有非常良好的學術空氣,先後培養出了不少優秀
 人才,鄧稼先以良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
 1945年畢業後,在昆明市文正中學及培文中學任教各三個月。抗戰勝利之
 後,北大遷回北平。鄧稼先應聘為北大物理係助教。隨後幾年裏,北方學生民
 主運動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鄧稼先積極參加了北大理
 學院的進步運動,熱情支持民主學生運動。他曾擔任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
 1948年夏,解放戰爭節節勝利,國民黨反動統治崩潰之勢已成,鄧稼先考
 取了留美研究生。他懷着“為今後國傢建設服務”的明確目標來到美國,進了
 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物理係研究生院,在從事學習與研究的同時,他積極參
 加了進步留學生團體--“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普渡大學分會的活動,
 熱切關註着祖國的情況,他被推選為分會幹事之一。1950年春,新中國誕生的
 消息傳到了大洋波岸。鄧稼先决心盡快回國。他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寫完論文,
 並於8月5日順利通過答辯,20日參加了頒發博士證書儀式,取得學位後的第九
 天,鄧稼先就登上了威爾遜總統號輪船回國,同船還有一百多名中國留學生和
 學者。他們衝破重重阻撓,終於在國慶前夕回到了祖國懷抱。
 鄧稼先回國後,來到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名
 為物理研究所,1958年改名為原子能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在彭桓武的領
 導下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兩年後,他被提升為副研究員,時年28歲。1953
 年,鄧稼先和許鹿希結婚,婚後度過了五年寧靜的幸福生活。
 1958年,在鄧稼先的生活中發生了重大轉折。他被薦遇到第二機械工業
 部、接受了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研製的光榮任務,鄧稼先從此隱名埋
 姓,義無叵顧地奔嚮了新的工作崗位,一去就是一生。
 創業伊始,鄧稼先負責從北京的若幹高等院校挑選、組織起了第一批研製
 原子彈的隊伍。1958年秋,他和二十八名新畢業的大學生來到北京郊外的一片
 莊稼地裏,開始了最初的戰鬥
 1962年9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誕生了。基於這個方案,二
 機部黨組嚮黨中央呈交了《關於自力更生建造原子能工業情況的報告》,11月3
 日毛主席審閱了這份報告,親筆批示:“同意,很好。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
 工作”。政治局作出决定,成立了以周總理為組長的十五人中央專委,在鄧小
 平總書記主持下確定了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日期是國慶十二周年前後,鄧稼先
 莊重地對第一顆原子彈總體計可靠性簽了字。接着,按照這個計劃進行的一係
 列實驗預估和結果分析。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時正,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成功,茫茫戈壁盡頭,在閃光、火球和轟隆聲後冉冉升起的蘑菇狀煙雲,雖然
 比1945年美國新墨西哥沙漠裏的原子彈爆炸遲了十九年,卻那麽強烈地震憾了
 全世界。
 原子彈試驗成功以後,鄧稼先繼續領導了研製氫彈的新任務。在1966年底
 突破氫彈原理。1967年6月17日,擺脫動亂局面的重重幹擾,中國第一顆氫彈爆
 炸成功。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蘇聯用了四年,法國用了八年,而
 我國衹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1972年以後,鄧稼先先後擔任了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和院長,肩負重任。
 鄧稼先長年纍月的忘我工作,積勞成疾。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在北京逝
 世。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