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伊朗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停火决議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988年   七月18日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伊朗接受聯合國安理
  會598號停火决議
   長期以來,伊朗一再強調伊拉剋必須推翻現政權,並承次自己是發動
  戰爭的侵略者,否則它决不停火。1988年7月18日,伊朗總統哈梅內伊突
  然寫信給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正式聲明伊朗接受安理會關於要求兩
  伊停火的598號决議。伊朗議長兼武裝部隊代總司令拉夫桑賈尼在同一天
  嚮伊朗電視臺記者發表講話說,這一决定是伊朗領袖霍梅尼親自在7月17
  日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嚮伊朗主要領導人宣佈的。伊朗所以改變原先的立場,
  除軍事方面失利外,還有經濟、外交和內政等方面的原因。
  在軍事方面,伊朗過去依靠兵員充足,采取人海戰術,但由於武器裝
  備較差,傷亡很大。據伊朗官方數字,它在作戰中死亡的人數已達12萬多
  人。伊拉剋人員上雖處於劣勢,但它在重型軍事裝備上大大超過伊朗。一
  般估計,伊拉剋和伊朗的作戰飛機為6:1,坦剋為5:1,大炮為3:1。
  自1986年底美伊(朗)武器秘密交易敗露後,伊朗在國際上購買武器己
  更加睏難,而伊拉剋仍可源源不斷地獲得大量新式武器,因而具有較強的
  軍事實力。據報道,在兩伊停戰前的半年中,蘇聯嚮伊拉剋提供了上千輛
  坦剋和300枚導彈,1988年春季以來,伊拉剋發射大量射程為650公裏的蘇
  “飛毛腿--B”改進型導彈,並在前綫使用化學武器,對伊朗威脅很大。
  伊朗軍隊長期在國外作戰,士氣低落。1988年初,伊朗力圖動員25-
  30萬人參軍,但衹有10萬人應徵。伊朗正規軍和革命衛隊指揮係統不一,
  各自力戰,互相牽製,難以抵擋伊拉剋的反攻。美國為科威特護航後,美
  伊(朗)已在海灣多次發生軍事衝突。1988年4月中旬,正當兩伊在法奧半
  島激戰之際,美國海軍先是襲擊伊朗在海灣的兩個石油平臺,而後又出動
  了包括“企業”號航空母艦在內的7艘艦艇同伊朗海軍進行了美伊(朗)之
  間最大的一次海空戰、伊朗有2艘艦艇被擊沉,4艘被擊傷,人員傷亡30
  名。伊朗處於兩面作戰的被動狀態是它不得不考慮停火的重要因素。
  在經濟方面,戰爭給伊朗帶來了嚴重破壞。據報道,伊朗在7年多的
  戰爭中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高達3790億英鎊。自伊斯蘭革命以來,由於
  戰爭和動亂,經濟每年以4-5%的速度下降,人口卻以4%的速度遞增,人
  民生活水平每年降幅達8-10%。伊朗年均軍費約為70億美元,占年財政收
  入50%以上。伊朗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石油收入。1986年油價暴跌,加上
  伊拉剋加緊空襲伊朗的石油設施和來往油船,使伊朗的石油收入銳減。1
  985年伊朗的石油收入為160多億美元,1986年猛跌至80億美元,1987年略
  有上升,也僅為86億美元。
  由於1987年美國和某些西方國傢又對伊朗實行禁運和封鎖,使得伊朗
  的財政經濟更加睏難。伊朗的外匯儲備已從戰前的200億美元下降到1988
  年初的60億美元,外債卻上升到50億美元,因為財政拮据,生産萎縮,以
  緻商品匱乏,物價飛漲。在這種情況下要拿出更多的軍費來繼續戰爭確是
  不堪負擔。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