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我國第一臺醫用機器人主刀手術臺
| 我国第一台医用机器人主刀手术台
事件經過:
機器人在實施手術
1997年5月8日記者在海軍醫院神外病房看到,9歲男孩李志鵬語言流利,行走自如,難相信三天前他剛剛被施行腦部腫瘤手術。這就是機器人輔助立體定嚮手術創造的奇跡。
5月5日下午,由海軍總醫院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共同研製成功的第一臺醫用機器人,在兩名醫生和一名計算機專傢的共同指令下首次完成立體定嚮顱咽管瘤內放射治療術,從而掀開我國醫用外科機器人前沿課題新的一頁。
據瞭解,立體定嚮手術是目前流行於發達國傢的先進腦部手術方式。過程是在病人頭上安裝一個立體定嚮儀框架,在此基礎上進行CT婦描,定靶點,穿刺病竈,用藥或用物理辦法破壞病竈或毀損病竈,不用開顱,不用全麻,沒有並發癥。適用於腦深部的、體積較小的如顱咽管瘤、生殖細胞瘤。膠質瘤、轉移腫瘤等多種腫瘤。這種方法還適用於其它不適合開顱的腦出血、腦異物、腦內病變活檢、腦膿腫排空、功能性神外疾病(帕金森氏癥等)等病癥,1987年海軍總醫院在國內率先開展此種手術後至今已有1500名病人得到治療,具體操作是一直由醫生親手進行的。
至於此次啓用機器人替代醫生手工操作的原因,該醫院神外中心醫生認為是基於四個考慮:一是機器人定位更加精確,減少人為誤差;二是可以代替醫務人員進行有損害的操作,如註入放射性同位素;三是機器人定位時間短、定位精、創傷小;四是機器人可以預模擬手術操作、選擇最佳入路手術方案等。他說,國際上少數發達國傢從90年代開始致力於研究醫用外科機器人,目前僅有美、日、法等國傢應用於臨床外科手術。
機器人輔助手術過程情景可謂令人嘆為觀止。以李志鵬為例,他患顱咽管瘤全麻開顱手術後三年復發,瘤體達3x3x2.5釐米。而此次來京進行手術的步驟是先進行CT掃描定位後,將片子放入掃描儀輸入計算機,確定靶點三維坐標,醫生將顱骨鑽一個直徑2。5毫米骨口,機器人在計算程序控製下,用機械手將穿刺針刺入靶點,瘤液流出,醫生用註射器通過穿刺針抽出21毫升瘤液,然後機器人將放射性同位素磷--32(以緩慢殺死瘤壁細胞徹底治愈此病)1。2個毫居裏註入瘤腔內,而後機器人拔出穿刺針,醫生包紮傷口。手術過程僅用45分鐘。病人李志鵬走出手術室,頭痛、高顱壓同時即緩解,視力恢復正常。兩個小時後,李志鵬即進食了牛奶,沒有任何並發癥。
專傢預測,醫用外科機器人研究和使用不僅將在手術部位精確定位、手術減小損傷等方面帶來一係列的技術變革,且將改變常規醫療外科的概念。
據透露,我國目前這第一臺醫用機器人仍在進一步完善,適當時候將全面推廣使用於臨床。
術後第三天,李志鵬語言流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