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平津戰役 Beiping-Tianjin Campaign

國度: 中國  

朝政: 國共內戰

事件類型: 軍事

開端時間: 1948年十一月29日

終結時間: 1949年   元月31日

地點: 京津

參與者: 傅作義, 林彪

事件經過:

  12月,東北、華北野戰軍聯合進行平津戰役
  
  英文:Beiping-Tianjin Campaign
  俄語:Beiping-Тяньцзинь кампании Мемориал
  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 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及地方武裝一部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張傢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决戰。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决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戰役前的軍事形勢
  1948年11月初遼瀋戰役結束,全國的軍事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已經占有優勢。人
  民解放軍在東北戰場上殲滅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47.2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在華東、中原戰場上發起了圍殲國民黨軍劉峙集團的淮海戰役;在西北戰場上將國民黨軍鬍宗南集團主力壓縮於關中地區;在華北戰場上正圍攻國民黨軍閻錫山所部,而孤懸在北平、天津、張傢、唐山等地的國民黨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傅作義集團面臨東北、華北解放軍的聯合打擊,在戰略上處於極為不利的境地。
  在這種形勢下,蔣介石於11月初電召傅作義到南京商談,認為華北解放軍衹有待東北解放軍入關後,才能聯合發動較大攻勢,但東北解放軍需經3個月至半年的休整。因此,控製平、津地區既可利用美國援助和華北地區的人力、物力擴充軍隊,又可將華北、東北解放軍鉗製在華北,對整個戰局亦屬有利,遂擬定了固守平、津,以觀時局變化的方針。
  傅作義依據上述方針,於11月中、下旬先後撤退了承德、保定、山海關、秦皇島等地守軍,除歸綏(今呼和浩特)、大同外,將其12個軍42個師(旅)及地方部隊共50餘萬人,部署在東起灤縣、西至柴溝堡(今懷安)長達500公裏的鐵路沿綫。
  這一部署的特點是:蔣係的3個兵團8個軍25個師,防守北平及北平以東之廊坊、天津、塘沽、唐
  山等地;傅係的1個兵團4個軍17個師(旅),防守北平及北平以西之懷來、宣化、張北、張傢、柴溝堡等地。這個部署反映了蔣、傅雖定下了固守平、津的方針,但又有隨時南撤或西逃的企圖。
  遼瀋戰役後,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和1個鐵道縱隊共84萬人,除以第4、第11縱隊等部組成先遣兵團於1948年10月底嚮河北省遵化、薊縣地區開進外,主力分別在錦州、營、瀋陽地區休整,積極準備入關作戰。華北軍區的 3個兵團11個縱隊和地方武裝共46萬餘人,除第1兵團(轄第8、第13、第15縱隊)正圍攻太原和第14縱隊正包圍安陽、新鄉外;第2兵團(轄第 3、第4、第8縱隊)集結於河北省阜平地區待機;第3兵團(轄第1、第2、第6縱隊)正包圍歸綏;第7縱隊正進攻保定。這時,華北、東北兩大解放區可以其雄厚的物資支援解放軍作戰。綜上所述,華北戰場人民解放軍比國民黨軍占有很大優勢。
  
  人民解放軍的戰役方針與部署
  194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指示東北野戰軍休整1個月左右,然後入關,在華北軍區部隊協同下於1949年上半年殲滅傅作義集團主力,解放平、津等地,實現東北與華北的統一。11月中旬,在徐州劉峙集團已被分割,其黃百韜兵團即將被殲的情況下,中共中央軍委為防止蔣介石將平、津地區之守軍南撤,加強其長江防綫,進一步明確提出了抑留並殲滅傅作義集團於華北地區的作戰方針,並决定提前發起平津戰役。為此,采取了如下措施和部署:
  ①令東北野戰軍立即結束休整,夜行曉宿,隱蔽入關,首先隔斷平、津和津、塘間國民黨軍的聯繫,將其分割包圍,然後各個殲滅;
  ②令華北軍區第1兵團停攻太原、第3兵團撤圍歸綏,以免攻剋諸城後,使傅作義感到孤立而早日撤逃;
  ③令華北軍區第3兵團首先在平綏鐵路中段發起攻擊,包圍柴溝堡、萬全、張傢地區之守軍,吸引傅作義部西援,然後華北軍區第2兵團、東北先遣兵團出擊平張綫,以抓住傅係,拖住蔣係,為東北野戰軍主力前出平、津、塘、唐之間,打開主要地區之戰局爭取時間;
  ④通過與傅作義進行談判,將其穩住。
  為統一平、津地區的作戰行動,中共中央軍委决定由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負責統一指揮東北、華北的參戰部隊。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由林彪、羅榮桓和聶榮臻(華北軍區司令員)組成黨的總前委,林彪為書記,統一領導奪取和管理平、津、唐等地的一切事宜。
  華北、東北解放區在一切為了前綫,全力以赴支援解放平、津、張的號鼓舞下,組織30萬民工隨軍行動和150萬群衆及34萬輛畜力車,參加修橋補路、運輸物資等戰勤工作,保障百萬解放軍作戰。
  
  戰役經過
  第一階段
  人民解放軍完成對傅作義集團的分割包圍,切斷其南撤西逃之道路。1948年11月23日,東北野戰軍主力開始由錦州、營、瀋陽等地出動,嚮平、津、塘、唐地區挺進。25日,華北軍區第3兵團由集寧地區東進,29日嚮張傢地區守軍發起攻擊,相繼占領柴溝堡、萬全、沙嶺子等地,形成對張傢包圍之勢。傅作義急令在北平的第35軍(欠1個師)及懷來(今懷來鎮)的第104軍第258師乘汽車連夜馳援張傢;又令昌平的第104軍主力移至懷來,涿縣的第16軍移至南、昌平間,以確保北平與張傢的聯繫。
  中共中央軍委鑒於吸引傅係部隊嚮西的目的已達成,乃於12月2日令華北軍區第2兵團由易縣、紫荊關嚮涿鹿、下花園急進,割斷懷來、宣化間的聯繫;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由薊縣嚮南、懷來急進,切斷北平、懷來間的聯繫,抓住傅作義的援軍,使其既不能西逃,也不能東撤。5日,先遣兵團主力一部在行進中攻剋密雲,殲滅第13軍1個師,主力嚮延慶、懷來急進;華北第2兵團進抵涿鹿以南。傅作義感到北平受到威脅,遂令第35軍由張傢星夜東撤,令第104、第16軍由懷來、南嚮西接應第35軍;並令第92、第62軍和第94軍主力由津、塘地區開往北平加強防禦。
  12月6日,第35軍由張傢乘車東返。7日,在新保安以西遭到華北軍區第4縱隊一部阻擊。9 日,華北軍區第2兵團將第35軍包圍於新保安,並擊退了嚮西接應的第 104軍。10日,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在康莊殲滅第16軍指揮所及2個師大部。11日,又於橫嶺、白羊城地區追殲第 104軍軍部及2個師。在此期間,宣化守軍2個師棄城北逃,華北軍區第3兵團追殲其1個師,並於8日包圍了張傢
  這時,東北野戰軍主力6個縱隊已分由喜峰、冷越過長城,前鋒到達薊縣、玉田和豐潤地區,但距平、津、塘還有數天路程,另5個縱隊尚未入關;在淮海戰場上,人民解放軍正在圍殲國民黨軍第12兵團,並包圍了由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團。在此情況下,為使蔣介石不能迅速作出讓傅作義集團放棄平、津南撤的决策,毛澤東12月11日電示平津前綫領導人:目前兩星期內的基本原則是圍而不打,如對張傢、新保安;有些則是隔而不圍,即衹作戰略包圍,隔斷諸敵聯繫,不作戰役包圍,如對北平、天津等,以待部署完成之後,各個殲滅之;尤其不可將張傢、新保安、南諸敵打掉,以免南以東諸敵迅速决策狂跑。同時,令淮海戰場人民解放軍在殲滅國民黨軍第12兵團後,留下杜聿明集團餘部,兩星期內不作最後殲滅之部署;令山東軍區集中若幹兵力,控製濟南附近一段黃河,並在膠濟綫上預作準備,防止傅作義集團沿津浦鐵路經濟南嚮青島逃跑。
  根據上述指示,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以防止張傢、新保安守軍分別嚮西或嚮東突圍為重點,構築了多道阻擊陣地;華北軍區和內蒙軍區部隊各一部於12月15日攻剋張北;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於17日開赴張傢地區,歸華北軍區第 3兵團指揮,以加強西綫兵力。12月12日,東北野戰軍主力由薊縣、 玉田、寶坻地區嚮平津急進。傅作義遂令南、昌平、通縣及唐山、蘆臺等地守軍分嚮北平、天津與塘沽收縮,並令剛到北平的第62軍主力返回天津,將北平和天津、塘沽劃為兩個防區,實行分區防禦。至12月20日,東北野戰軍第5、第11、第3、第4縱隊和華北軍區第7縱隊,攻占豐臺、海澱、通縣、黃村和南苑飛機場等地,完成了對北平的包圍;第6、第10、第1縱隊攻占采育鎮、廊坊、馬頭鎮等地,隔斷了平、津間的聯繫;第 9、第8、第7縱隊,分別占領唐山、軍糧城、鹹水沽、楊村、楊柳青等地,割斷了津、塘間的聯繫,形成對天津的包圍;第2、第12縱隊和炮兵縱隊,正由山海關、漢沽嚮津、塘地區急進。
  至此,人民解放軍已將傅作義集團分割包圍於張傢、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區,並殲滅其2個軍部6個師,封閉了該部主力西逃和南撤的道路。
  第二階段
  人民解放軍逐次殲滅新保安、張傢、天津國民黨軍。人民解放軍在完成了對傅作義集團的戰略包圍和戰役分割之後,按照毛澤東的指示精神,采取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戰法,逐次殲滅被圍的傅作義集團。
  1948年12月22日晨,華北軍區第2兵團嚮新保安發起總攻,經10小時激戰,全殲傅作義的精銳部隊第35軍軍部及2個師。張傢之第11兵團共7個師(旅)於23日倉皇嚮北突圍,企圖撤回綏遠。華北軍區第3兵團及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冒風雪嚴塞,展開堵擊、追擊,當晚收復張傢,戰至24日16時將第11兵團5.4萬餘人殲滅於張傢東北地區。
  中共中央軍委鑒於新保安、張傢之國民黨軍已被殲滅,為進一步孤立北平,動搖傅作義固守信心, 令東北野戰軍一部及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嚴密包圍北平,以東北野戰軍主力積極準備攻取天津。天津是華北第一大工商業城市,人200萬,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市區狹長,海河自西北流貫東南,四周有護城河環繞,經過日軍和國民黨軍長期設防,工事堅固。國民黨軍天津警備司令官陳長捷指揮第62、第86軍等部 10個師及地方部隊共13萬人,自恃“大天津堡壘化”,企圖負隅頑抗。
  東北野戰軍調集第 1、第2、第7、第8、第9縱隊和第6縱隊第17師、第12縱隊第34師,計22個步兵師和炮兵縱隊等部共34萬人,進至天津周圍,立即進行掃清外圍據點的作戰和緊張的攻城準備,並由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率輕便指揮所臨近天津統一指揮。1949年 1月14日,東北野戰軍包圍天津的部隊在守軍拒絶投降的情況下,對城垣發起總攻,采取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分割後圍殲的作戰方法,經過29個小時激戰,至15日15時殲守軍13萬餘人,俘陳長捷,解放天津。
  據守塘沽的國民黨軍第17 兵團部及第87軍等部共5個師5萬餘人,於1月17日乘船南逃,人民解放軍追殲其後尾3000餘人,解放塘沽。
  第三階段
  傅作義率部接受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天津解放後,北平國民黨守軍25萬人,陷入了人民解放軍的重重包圍之中。中共中央軍委為保護這一文化古城,决定繼續進行談判,爭取以和平方式進行接管;同時,亦訓令部隊作好強攻的準備。
  自1948年12月中旬起,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綫司令部已就和平解决平津問題,與傅作義派出的代表進行過多次談判。1949年 1月14日,毛澤東發表《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與南京國民黨政府及其任何地方政府和軍事集團進行和平談判的“八項條件”。在天津解放的第2天即1月16日,平津前綫司令部緻函傅作義,敦促其當機立斷,站到人民方面。同時,中共地下組織和愛國民主人士及傅部之開明人士亦作了有力的工作,傅作義接受了人民解放軍提出的條件,並派副總司令鄧寶珊到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綫司令部談判,於21日達成了和平解决北平的協議。22日,北平守軍開始撤出城外聽候改編為人民解放軍。31日,古都北平宣告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是中國人民革命運動中最重要的軍事發展和政治發展之一,成為執行毛澤東提出的以“八項條件”解决國民黨軍的第一個榜樣。
  
  戰後總結
  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 1個“剿匪總司令部”、1個警備司令部、3個兵團部、13個軍部、50個整師(包括在戰役中重建和新建的部隊)及非正規軍4個師,共52萬餘人(內改編 25萬人)的巨大勝利,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區。使古都的文物完整的保存下來.平津戰役的勝利,連同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的勝利,使國民黨軍的精銳師團喪失殆盡。從此,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局面已經基本確定。
   京津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