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我國與印度建立外交關係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950年   四月1日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印度共和國位於亞洲南部,南亞次大陸中心。土地遼闊,資源豐富。主要礦産資源:煤、鐵、石油、天然氣、銅、鐵礬土等。雲母産量居世界産量前列。印度人口僅次於中國,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年人口增長率最大的國傢。據印度政府1991年人口普查結果,近10年印度的人口增長率為23.5‰,199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80%的人口居住於農村,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裏227人。現有10億人左右。印度全民有大小民族幾十個。各民族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94~96%,“部落民”占人口總數的4~6%。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占全國人口的46.3%;泰盧固族,占8.6%;孟加拉族,占7.7%;馬拉特族,占7.6%;泰米爾族,占7.4%;古吉拉特族,占4.6%;坎納達族,占3.9%;奧裏雅族,占3.8%;旁遮普族,占2.3%。印度土著部落民人數,約為3800多萬,占人口總數的6.94%。全國約有180種語言,700多種方言。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印度主要宗教有:印度教(占82.7%)、伊斯蘭教(占11.2%)、基督教(占2.6%)、錫剋教(占2%)。此外還有佛教等。
  首都為新德裏。
  印度1947年獨立之際,生産力停滯落後,農業勞動人口占80%,是當時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國傢之一。為了盡快擺脫睏境,政府把加速工業發展,提高農業生産率和實現經濟多元化,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戰略目標,為此而製定和開始實行以公私混合經濟和計劃經濟(1951~1990,已實行了7個五年計劃)為中心的一係列經濟政策。獨立以來,印度經濟發展大致經歷了經濟恢復時期(1947~1956),製定工業化戰略和形成工業體係時期(1957~1966),調整經濟結構,重點發展農業時期(1967~1984);確立實現技術現代化,加速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時期(1985~1990)。1991年6月拉奧執政後,經濟上采取了盧比貶值、降低赤字和調整工業政策等措施,使經濟有了起色。
  印度是一個貧油國傢,石油主要靠進口,每年需花費外匯收入的70%左右去進口石油。機械工業是印度工業中最大的生産部門,其産值占全國工業總産值的30%。輕紡工業主要有棉紡、黃麻、食品、造紙等,這些都是印度傳統的工業部門。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有耕地面積1.73億公頃,糧食作物面積1.27億公頃,從事農業勞動的人數約為5億人。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麥。豆類、玉米次之。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茶葉、煙草、橡膠、咖啡,油料作物有花生、芝麻以及香蕉、芒果等。印度的畜牧業産值在農業淨産值中約占15%,牛的存欄數居世界第一。獨立以來,印度對外貿易有了很大發展,但外貿長期存在逆差。出口産品過去名列前茅的紡織、茶葉和鐵礦石等傳統産品已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工藝品、成衣和機械産品。在進口産品,過去居前列的糧食等消費品也退居第二位,取而代之的是石油、化工原料及其産品、食用油、化肥、紙張等。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4世紀已形成統一國傢。16世紀開始遭受外國殖民者的入侵。1757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獨立。1950年4月1日與我國建交。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