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舉行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984年   四月2日

地點: 中國

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举行
事件經過:

  1984年4月2日,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在山東舉行。
  這一天,從地球的西半邊和接近南北極的兩頭都有人來,他們說懷着朝聖的心情來訪問風箏的故鄉。這是一次充滿歡樂、美感、友情的盛會。有不少白發蒼蒼的老人也沐浴着童年的天真,把他們的創造、嚮往、愛戀,一齊拋上天去,起飛吧!
  最為壯觀的是開幕以後的下午,在離濰坊市50裏外的白浪河水庫大壩上,從老遠就看見黑壓壓連綿800米的一座“人山”,對面,隔着幹枯的河床對岸,又是一片“人海”,估計有10萬人以上。他們從四鄉幾十裏外早早來到這裏坐定。衹見如地毯的底色黑藍服裝的男人群中,現出紅、緑、黃色鮮亮的點點片片的繁花,那當然是盛裝的農村婦女和孩子。
  這兒不像在體育場,沒有門票和入場的擁擠,沒有主持人的主席臺和廣播喇叭,沒有人叫嚷不許這樣不許那樣,然而十萬人的廣場秩序井然……藍藍的天上,飛翔着來自國內的和國外的五彩繽紛的各式風箏,展開一場無聲的競賽。
  風箏是智慧的産物。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木鳶”(木製風箏)。木製之後,又有紙製,稱“紙鳶”,至五代,則出現了風箏。據《詢芻錄》說:“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綫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可見風箏之得名,乃因其上裝有鳴器,發聲如箏,悅耳動人的緣故。亦可見製作之工,是越來越巧了。
  風箏曾是戰爭的工具。
  古人放風箏,豈獨遊戲而已,它還有個“放晦氣”的講究呢。《紅樓夢》第七十回,描寫大觀園衆芳和寶二爺賦柳絮詩,忽然窗外竹梢上挂住了一個大蝴蝶風箏,黛玉要丫頭送走時說:“可是呢,知道誰放晦氣的,快掉出去罷。把咱們的拿出來,咱們也放晦氣。”經黛玉一說,丫頭們便把各人的風箏搬出來去放。這當然是一種迷信,但它也從反面說明了人們是不要晦氣而喜吉利的。
  唐代詩人高駢作的《風箏》一詩流傳久遠:
  夜靜弦聲響碧空,
  宮商信任往來風。
  依稀似麯纔堪聽,
  又被風吹別調中。
  清代鄭板橋也作過風箏詩:
  紙花如雪滿天飛,
  嬌女鞦韆打四圍。
  五色羅裙風擺動,
  好將蝴蝶鬥春歸。
  明代徐渭曾作《題風箏畫詩》:
  柳條搓綫絮搓棉,
  搓夠千尋放紙鳶。
  消得春風多少力,
  帶將兒輩上青天。
  鄧拓曾作《風箏》一詩:
  鳶飛蝶舞喜翩翩,
  遠近隨心一綫牽。
  如此時光如此地,
  春風送你上青天。
  60多年前,魯迅先生寫了著名散文《風箏》。在魯迅的筆下,風箏乃是春的使者,又是兒童最喜愛的玩物:“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10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衹得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然而,由於“我”認為放風箏“沒出息”,竟然把兄弟手紮的一個蝴蝶風箏折斷了,踏扁了,幹了一件“精神虐殺”的蠢事。
  如今許多國傢的風箏都在利用流體力學的知識和新材料新技術創出新紀錄。如新西蘭朋友在座談會上介紹,他們已研製出強塑料管和紙,應用在風箏上又輕又結實,不需要八級風也能把房子大的風箏送上天。還看到美國的錄像片介紹,他們也試過順着風箏綫“送飯兒”上去,但那不是畫的嫦娥,而是活人運動員。
  由於濰坊國際風箏會連年舉辦,已使該地的風箏名揚四海,在1988年的國際風箏會上,濰坊被美國、日本、荷蘭、意大利等國的風箏界知名人士推舉為國際風箏都,並開始籌備成立國際風箏聯合會。據介紹,這是第一個由我國發起、組織並把總部設在中國的國際體育組織。
  目前,風箏會已舉辦了15屆。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