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丁玲逝世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986年   三月4日

地點: 中國

丁玲逝世
事件經過:

  丁玲像
  丁玲是我國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文藝戰士,她的一生和中國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她在23歲時寫出了《莎菲女士的日記》,表現出“五·四”運動後覺醒的知識青年的痛苦與追求,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1930年,丁玲加入“左聯”。她創作的《韋護》、《水》、《母親》等作品,豐富了左翼革命文學創作,成為具有重大影響的左翼作傢。國民黨反動派瘋狂鎮壓左翼文學運動,丁玲的伴侶和戰友、共産黨員鬍也頻被殺害。面對嚴酷的白色恐怖,丁玲勇敢地出任“左聯”機關刊物《北斗》的主編,並毅然加入中國共産黨,為反擊國民黨文化“圍剿”,發展革命文藝做了大量工作。為此,丁玲遭到國民黨特務綁架。後來在黨的幫助下,丁玲奔赴解放區,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歡迎。這是丁玲革命生活和創作的新開端。是她,擔當起陝北蘇區第一個文藝團體——文藝協會主任的重任,用她的筆,為黨助力;是她,在戰爭年代裏,寫下第一批贊頌紅軍將領的作品,刻畫出左權、彭德懷的英雄形象;是她,組織並領導“西北戰地服務團”,直接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服務。在祖國西北、華北和東北的廣大土地上留下了她的足跡,也留下了她的許多著名作品:《我在霞村的時候》、《夜》、《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其中反映華北農村土地改革運動的長篇名著《太陽照在桑幹河上》榮獲1951年斯大林文藝奬。全國解放後,丁玲致力於新中國的文藝領導工作和編輯工作,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
  1955年和1957年,丁玲先後被錯誤地劃為“丁玲、陳企霞反黨小集團”和“丁玲、馮雪峰右派反黨集團”的主要成員。“文革”中又受到“四人幫”的殘酷迫害,曾被關進監獄。丁玲是受“左”的錯誤的迫害時間較長、創傷很深的作傢,但是她對黨始終具有堅強的信念。她說:“我是共産黨員,我對黨不失去希望。”
  建國後,丁玲曾三次捐款,表達她對黨對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1951年6月,丁玲響應抗美援朝總會的號召,捐款1200餘萬元(舊幣)。1952年6月,她將榮獲斯大林奬金二等奬共5萬盧布全部捐給了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兒童福利部。1975年春,丁玲獲釋後被安排到山西農村。她和丈夫陳明將補發的工資捐獻出1萬元,用於農村生産建設。
  1986年3月4日,丁玲逝世。
  丁玲在她82年的人生旅途上,歷盡坎坷,為人民留下一大筆精神財富。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