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教育傢葉聖陶逝世
| 教育家叶圣陶逝世
事件經過:
1987年,葉聖陶與來訪的冰心在院內共賞海棠花
葉聖陶先生是我國文藝界、教育界的老前輩,他為人敦厚,彬彬有禮。著名詩人臧剋傢曾經說過:“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大字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我覺得葉老身上兼而有之。”
40年代,在四川岷江和青衣江匯流的一座名城,葉老曾應某大學聘請,擔任教授。本來他在大學教書並非第一次,又是很有名氣的作傢,而且在各大書局掌握過文柄,他可以把自己的經歷寫上幾大行。可是葉老到校後,在經歷欄中衹寫了四個字,“小學教師”。固然在他心目中“小學教師”是一個極其光榮的稱號,但人們卻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怎樣地不炫耀自己,甘居於普通一兵。凡是知道這件事的朋友,都認為葉老這樣填寫毫不帶半點矯飾,因為他為人一貫真誠質樸,最厭惡浮名虛名,生平以嘩衆取寵為可恥。古語說,“字如其人”。葉老的楷書平正而又自然,篆書則圓潤中兼有端莊凝重氣概。他力求避免韓愈所說的“俗書趁姿媚”。他的為人正如他寫出的字,不求取悅於人而自有可悅之處。
葉老虛懷若𠔌,平易近人,辦起事來剛強果斷,認真負責,一貫如此。比如編講義,寫教材,他不但不滿意有的人衹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須包括自己的研究,帶有自己的心得。這種主張是他負責精神的表現。又如編製“引得”,尤其為大部頭的書編製“引得”,許多人雖明知有益於學術研究,但覺得這畢竟是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進程中的辛苦和單調,不肯去嘗試。葉老卻曾用商務印書館銅版《十三經》白文做底本,編出一部巨册的“引得”。初着手時,睏難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認定這是有益於廣大讀者的工作,就成年纍月不知疲勞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廢。這是他工作中負責精神的又一表現。
抗戰期間,國民黨統治區的知識分子受盡了折磨和迫害,貧病交加者比比皆是。葉老對於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離開大學後,移傢到成都居住,主持開明書店出版工作。成都是個熱鬧的城市,又是文化人集聚的中心。在這裏,葉老關心、團结了許多不滿意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知識分子,為他們指出進步的光明之路。他多次出面主持座談會,報告會,馮立祥、朱自清等都欣然到會。
葉老在品格和事業上的言傳身教,永遠是後來者的楷模。
葉聖陶,1894年生。原名葉紹鈞,曾用名葉秉臣。1911年11月改現名。江蘇蘇州人。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
1980年,葉聖陶同北京東四九條小學的少先隊員在一起
1919年,葉聖陶同夫人鬍墨林攝於蘇州甪直,當時他們在該地做小學教員
1921年4月,葉聖陶與瀋雁冰(前左者)、鄭振鐸(中坐者)、瀋澤民(左站者)合影
1943年11月15日,成都文藝界為葉聖陶五十初度祝壽
1971年6月2日攝於北京香山
1982年11月與女至美、兒至善、至誠合影
1949年2月23日與夫人鬍墨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