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鬍愈之逝世
| 胡愈之逝世
事件經過:
鬍愈之像
鬍愈之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同盟代主席。他是我國老一輩著名的革命文化戰士,在新聞出版戰綫為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鬍愈之於1896年9月9日出生在浙江省上虞縣,他在紹興府中學堂讀書時,受到魯迅先生思想的薫陶。1914年,他考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所當練習生,接受了新文化思潮的影響,1919年他在上海參加了聲援“五四”運動的鬥爭,並在《東方雜志》上連續撰寫文章,提倡科學和民主。1920年他和鄭振鐸、瀋雁冰一起共同發起成立了“文學研究會”,積極推進新文學運動。在“五卅”運動中,他編輯出版的《公理日報》成為指導運動的輿論工具。他撰寫的《五卅運動紀實》忠實報道了這一歷史性的群衆革命鬥爭。1927年,他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第二天,基於對反動派血腥屠殺革命群衆的義憤,起草了對國民黨當局的抗議信,發表在《商報》上。在實際鬥爭中,鬍愈之的思想、立場逐漸轉嚮中國共産黨和勞動人民。1928年1月,迫於國內的白色恐怖,鬍愈之流亡法國,在巴黎大學國際法學院學習,在那裏,他係統地鑽研馬剋思主義著作,思想開始由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1931年初,在回國途中,他以世界語學者的身份到莫斯科,進行了七天的訪問,寫下名著《莫斯科印象記》。這是我國第一本比較係統地介紹蘇聯政治、經濟和人民生活狀況的著作,反映了他對新的社會制度的嚮往,在廣大青年中激起強烈的反響。1933年初,鬍愈之應魯迅的邀請加入“民權保障同盟”,並當選為總會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他努力把國民黨當局迫害革命同志和進步人士的情況嚮國外揭露、報道,爭取國外進步人士對中國革命的同情和聲援。就在這一年九月鬍愈之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抗日戰爭爆發後,鬍愈之以聚餐會的形式,聯繫和團结了在上海的一大批愛國人士,推動他們在抗日救亡中發揮作用。他倡議成立了國際宣傳委員會,把上海文化界、新聞界進步人士團结起來,嚮海外宣傳我國抗戰的真實情況,特別是共産黨、八路軍在抗戰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在極端睏難的條件下,鬍愈之用最短的時間,組織翻譯出版了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並第一次編輯出版了《魯迅全集》。
新中國成立後,鬍愈之為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新型的出版機構,出版大量的革命書刊和知識性讀物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他不但為發展我國的新聞出版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在文字改革和人民外交事業以及普及教育等方面也建立了卓越的功績。1986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
鬍愈之當選為民盟中央代理主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