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國“民俗學之父”鐘敬文病逝
| 事件經過:
在我國民俗學、民間文藝學界享有盛譽的百歲老先生、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鐘敬文,因患老年性綜合徵醫治無效,於2002年1月10日0時1分在北京友誼醫院逝世,永遠辭別了他鐘情80餘載的民俗民間文藝研究。
鐘敬文先生出生於廣東海豐,“五四”運動前後就投身於中國民俗學和民間文藝的研究。1927年到中山大學任教,就與顧頡剛等組織民俗學會,編輯《民間文藝》、《民俗》周刊及民俗叢書。作為我國民俗學和民間文藝學的創始者和奠基人之一,鐘老先生在民俗學和民間文藝學領域辛勤耕耘80年,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自己所鐘愛的事業:參加創辦了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1953年開始招收我國首屆民間文藝學研究生,1955年組建了我國第一個民間文學教研室。他領導的民間文學學科曾被確定為我國第一批博士點,此後又成為國傢重點學科。鐘老先生為我國民俗學和民間文藝學學科建設殫精竭慮,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被國內外譽為“中國民俗學之父”。
幾十年來,鐘老先生可謂“著作等身”,成果豐碩:先後出版了《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鐘敬文學述》等十餘部著作;1997年以來,鐘老先生仍親自領導和從事中國民間文學國傢級重點學科建設,主持了國傢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民俗學概論》、《中國民俗史》等研究;提出了“建立中國民俗學派”等新學說,給民俗學學科註入了新的生機。他還多次主持國際、國內民俗學學術會議和國傢重點科研項目,擔任着《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的主編。
據瞭解,鐘老先生是去年7月因病住院,但直到去世前也沒有停下摯愛的案頭工作。他一直堅持在教學第一綫,指導着10多名博士生和訪問學者。臨終前他留下了最後兩句話:一句是“我還有很多工作沒有做完”;另一句話是“我想回老傢看看”,他此前有幾十年都沒得空回老傢。他臨終前的最後一件事,是在呈給有關部門的一份關於民間文藝學教育的報告上簽字。
直至晚年,鐘老先生身上還散發着濃郁的詩人氣質。作為著名的散文傢、文藝評論傢和詩人,他筆耕不輟,時有新作面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