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淮海戰役結束

國度: 中國  

朝政: 國共內戰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949年   元月10日

地點: 中國

淮海战役结束
事件經過:

  在淮海戰役中,解放軍突擊隊戰士涉過壕溝,衝進碾莊圩
  人民解放軍押着俘虜,撤出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决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中第二個打響的戰役。
  濟南戰役以後,國民黨徐州“剿總”劉峙集團60萬人,企圖在徐州附近阻止華東野戰軍南下與中原野戰軍會合。為完成中央軍委提出的“鼕春奪取徐州”的任務,華東野戰軍前委决定進行淮海戰役。根據毛澤東指示,淮海戰役的第一場戰鬥應以殲滅黃伯韜兵團為目標。隨後毛澤東又指示中原野戰軍以主力進攻鄭州、開封,東擊徐蚌綫以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戰軍攻占鄭州並繼續東進,造成了中原、華東兩軍聯合作戰的有利形勢。遼瀋戰役勝利以後,中國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人民解放軍不僅在素質上早已超過敵人,而且在數量上也占有優勢。蔣介石為避免徐州集團重蹈東北衛立煌集團的覆轍,命令劉峙收縮兵力,加強徐州、蚌埠間的防禦,同時把黃維兵團調往徐州方向。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依據全國戰局的發展和淮海戰場情況的變化,毅然决定擴大戰役規模,集中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及地方部隊共60萬人,協同作戰,力求將劉峙集團殲滅在徐州附近,避免其南竄。中央軍委决定,由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司令員陳毅、政治委員鄧小平、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治委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組成黨的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淮海戰役前綫一切事宜。
  淮海戰役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8年11月6日—22日),殲滅黃伯韜兵團,攻占宿縣,孤立徐州,使劉峙集團處於被包圍、分割狀態。
  第二階段(1948年11月23日—12月15日),殲滅黃維兵團,俘虜司令官黃維,包圍杜聿明集團。
  第三階段(1948年12月16日—1949年1月10日)全殲杜聿明集團,俘虜杜聿明,淮海戰役結束。淮海戰役歷時66天,我軍傷亡13.3萬人,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戰略集團55.5萬人,其中包括蔣介石“五大主力”中的第5軍和第18軍,解放了長江中下遊以北的廣大地區,人民解放軍直抵長江北岸,使國民黨統治的政治、經濟中心城市南京和上海處於我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在淮海戰役中,蔣軍黃維兵團用800輛軍用汽車在雙堆集東南構築防綫,企圖阻止解放軍的進攻
  被解放軍徹底摧毀的黃維兵團用800輛軍用汽車構築的防綫
  華東野戰軍嚮敵人據點魯樓發起攻擊
  被俘虜的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