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國共産黨大事記(1957年)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957年  

地點: 中國

參與者: 中國共産黨

資料來源: 新華網

事件經過:

  1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成立中央經濟工作5人小組的通知》。中央政治局决定,由陳雲、李富春、薄一波、李先念、黃剋誠5同志組成5人小組,在中央政治局領導下,統一領導國傢的經濟工作,陳雲任組長。
  
  1月18日至2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會議主要討論了思想動嚮問題,農村問題和經濟問題。毛澤東在18日和25日的講話中着重分析了近一年來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和黨內外的思想動嚮,以及生産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中國社會存在的人民內部矛盾和階級矛盾。陳雲在講話中總結了1956年財經工作方面的經驗教訓,強調“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要重視研究國民經濟的比例關係”,力求做到財政收支、銀行信貸和物資供需三大平衡。
  
  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關於1957年開展增産節約運動的指示》。指示指出:“為了和緩物資供應和財政支出的緊張局面,使經濟戰綫在1956年巨大的進軍以後,轉嚮穩步前進,並且作必要的休整,必須在1957年對建設的規模和速度作適當的調整,必須用更大的努力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群衆性的增産節約運動。”
  
  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重要講話。講話全面地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人民內部還存在着各種矛盾,必須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講話提出人民內部要在政治上實行“團结——批評——團结”,在共産黨和民主黨派的關係上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傢爭鳴”,在經濟工作中實行對全國城鄉各階層統籌安排和“兼顧國傢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等一係列正確方針。講話還指出,現在我國的情況是:“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衆階級鬥爭基本結束,但是階級鬥爭還沒有完全結束。”今後的主要任務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以便團结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嚮自然界開戰,發展我們的經濟和文化,建設我們的新國傢。這篇講話經過整理補充,於6月 19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
  
  3月6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了有黨外人士參加的全國宣傳工作會議。會上,傳達和討論了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12日,毛澤東又在這次會上發表講話,着重講了知識分子問題、準備整風問題和加強黨的思想工作問題,強調要繼續貫徹執行“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方針。
  
  4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繼續放手,貫徹“百花齊放,百傢爭鳴” 的方針》。社論說:“黨內還有不少同志對於‘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方針實際上是不同意的。因此,他們就片面地收集了一些消極的現象加以渲染和誇大,企圖由此來證明這一方針的‘危害’,由此來‘勸告’黨趕快改變自己的方針。”社論指出,在本報1月7日所發表的《我們對目前文藝工作的幾點意見》一文,就是這種傾嚮的代表。社論認為這種方針不是馬剋思主義,而是反馬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和宗派主義,並強調目前的問題不是放得太寬,而是放得不夠。
  
  4月2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整風運動的指示》,决定在全黨進行一次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主題,以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為內部的整風運動。5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為什麽要整風?》的社論,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人民內部矛盾已經在我國歷史舞臺上代替敵我矛盾而居於主要地位”。“要在全國采取擴大民主生活,擴大批評和自我批評的辦法,使領導者和群衆之間的矛盾變得容易發現和容易解决,使全體人民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有充分的自由、平等和主人翁的感覺,這樣,他們就會更加容易脫離舊社會的影響,更積極地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這次整風運動的目的,也就是要全黨學會正確地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以便完滿地完成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建成社會主義國傢的偉大任務。”此後,全黨整風運動即逐步展開。廣大群衆和愛國人士積極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嚮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提出了大量有益的批評和建議。與此同時,極少數資産階級右派分子乘機鼓吹所謂“大鳴大放”,對共産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攻擊。
  
  5月15日,毛澤東寫了《事情正在起變化》一文,發給黨內幹部閱讀。文章對極少數右派分子的進攻作了過於嚴重的估計,認為黨外知識分子中,右派約占1%到10%,黨內也有一部分知識分子新黨員,跟社會上的右翼知識分子互相呼應。強調現在應該開始註意批判修正主義。還應註意在民主黨派中和高等學校中,右派表現得最堅决最猖狂,我們還要讓他們猖狂一個時期,讓他們走到頂點。
  
  5月15日至25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在北京舉行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决定將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並通過了新的團章。25日,毛澤東在接見大會代表時針對右派分子的進攻指出:“中國共産黨是全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沒有這樣一個核心,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勝利”。他號召青年們“團结起來,堅决地勇敢地為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而奮鬥”。並強調指出:“一切離開社會主義的言論和行動是完全錯誤的。”
  
  6月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組織力量準備反擊右派分子進攻的指示》。指示要求各省市級機關、高等學校和各級黨報都要積極準備反擊右派分子的進攻。指示認為:“這是一場大戰(戰場既在黨內,又在黨外),不打勝這一仗,社會主義是建不成的,並且有出‘匈牙利事件’的某些危險。”同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這是為什麽?》的社論,指出有人嚮擁護共産黨的人寫恐嚇信,這是“那些人利用黨的整風運動進行尖銳的階級鬥爭的信號”,“我們還必須用階級鬥爭的觀點來觀察當前的種種現象,並且得出正確的結論”。此後,即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反右派鬥爭。反擊極少數右派分子的進攻雖然有其必要性,但並不需要為此發動一次全國性的大規模的群衆運動。運動中發生了階級鬥爭擴大化的嚴重錯誤,把許多的知識分子、黨員幹部和黨外愛國民主人士錯劃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後果。
  
  6月16日至7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聽取和討論周恩來《關於政府工作的報告》,李先念《關於1956年度國傢决算和1957年度國傢預算草案的報告》,薄一波《關於1956年度國民經濟計劃的執行結果和1957年度國民經濟計劃草案的報告》,通過了1957年度國傢預算和國民經濟計劃主要指標。這次會議是在反右派鬥爭進入高潮的時候召開的,在大會報告、發言和小組討論中,充滿了反擊右派的氣氛。
  
  7月,中共中央在青島召開省市委書記會議。會議着重討論了反右派鬥爭問題。毛澤東在會議期間寫的《1957年夏季的形勢》一文誇大反右派鬥爭的意義說:“資産階級右派和人民的矛盾,是敵我矛盾,是對抗性的不可調和的你死我活的矛盾”。“這一次批判資産階級右派的意義,不要估計小了,這是一個在政治戰綫上和思想戰綫上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同時又提出:“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會議對整風和反右派鬥爭作出了規劃和部署。
  
  8月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嚮全體農村人口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教育的指示》。指示要求在農村中就合作社優越性等問題舉行大辯論,以便有力地批判富裕中農的資本主義思想,反對一切不顧國傢利益和集體利益的個人主義和本位主義。9月12日,中共中央又發出《關於在企業中進行整風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指示》,要求各企業在經過群衆大鳴大放和邊整邊改的一定段落之後,組織職工就一些大是大非問題進行討論和辯論。在農村和企業中開展的大辯論,實際上形成對一部分工農群衆的批判和鬥爭,加重了階級鬥爭擴大化的錯誤。
  
  9月1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整頓農業生産合作社的指示》,《關於做好農業合作社生産管理工作的指示》和《關於在農業合作社內部貫徹執行互利政策的指示》。指示要求繼續進行整社工作,主要是整頓幹部作風,調整社隊組織,統籌安排社員的勞動和收入,改善生産管理。指示提出,農業生産合作社應該實行“統一經營,分級管理”,切實建立集體的和個人的生産責任製,普遍推行生産隊“三包一奬”(包工、包産、包財務,超産奬勵)的制度。按照各地具體條件,也可推行“包工到組”,“田間零活包到戶”等辦法。與此同時,中共中央還召開了全國第四次農村工作會議,着重討論了整頓和鞏固農業合作社的問題。在此以前,有些農民群衆自發地在合作社內實行包産到戶的農業生産責任製形式,但這種責任製形式很快即受到批評製止。
  
  9月20日至10月9日,中國共産黨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聽取和討論了鄧小平關於整風運動的報告、陳雲關於改進國傢行政管理體製問題和農業增産問題的報告、周恩來關於勞動工資和勞保福利問題的報告,並基本通過1956年到 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以及其他幾個有關的規定(草案)。會議着重討論了整風運動和反右派鬥爭的方針政策和具體部署等問題。會議開始時,毛澤東提出,對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問題,仍應回到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提法。在小組討論中,對此發生了不同意見的爭論,不少人繼續堅持黨的八大在這個問題上的正確觀點。毛澤東在大會最後的講話中斷言“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毫無疑問,這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樣就改變了黨的八大關於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已經基本解决的估計。講話還對黨中央在1956年采取的糾正冒進傾嚮的正確方針提出了批評。這就開始背離了黨的八大的正確路綫,為“左”傾錯誤的進一步發展開闢了道路。
  
  10月15日,工程浩大的武漢長江大橋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建成,於本日隆重舉行落成典禮。
  
  11月2日至21日,毛澤東率領中國代表團訪問蘇聯,參加十月革命40周年慶祝大會。代表團在訪蘇聯間還出席了社會主義國傢共産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以及64個共産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並在兩個會議的宣言上簽了字。會議期間,毛澤東提出中國要在15年左右,在鋼鐵等主要工業産品的産量方面趕上和超過英國。同年12月2日,劉少奇嚮中國工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緻祝詞時,宣佈了15年趕超英國的口號。
  
  11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發動全民,討論40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産的新高潮》的社論,號召批判右傾保守思想,“在生産戰綫上來一個大的躍進”,第一次提出“大躍進”的口號。
  
  12月16日,朱德在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社第一次社員代表大會上作了題為《發展手工業生産,滿足人民需要》的講話,指出:“手工業不僅過去和現在,而且在今後長時期中,都將是國營工業不可缺少的助手。”“各級國傢機關必須註意使手工業合作社的集體所有製長期地穩固下來”。除個別情況外,“不應當把手工業合作社轉變為國營企業”。
  
  12月底,我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勝利超額完成。1957年同 1952年相比,工業總産值增長了129%,農業總産值增長了25%,國民收入總額增長了53%,全國城鄉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增長了23%。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