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國共産黨大事記(1951年)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951年  

地點: 中國

參與者: 中國共産黨

資料來源: 新華網

事件經過:

  1月1日,中共中央發佈《關於在全黨建立對人民群衆的宣傳網的决定》。
  
  2月18日,黨中央發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决議要點》,嚮黨內通報:中央於2月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了“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問題和抗美援朝的宣傳教育運動、土改、鎮壓反革命、城市工作、整黨建黨、統一戰綫工作、整風等8個問題。
  
  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條例根據黨的鎮壓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規定處理反革命案件的原則和方法,使鎮壓反革命鬥爭有了法律武器和量刑標準,推動了運動的廣泛深入發展。本年春,鎮壓反革命的群衆運動形成全國性的高潮。5月16日,中共中央批準第三次全國公安會議的决議。這時鎮壓反革命罪犯亟須加以清理,一些地區開始發生“左”的傾嚮以及工作草率的現象,决議規定:自現在起,鎮反工作采取謹慎收縮的方針,並集中精力處理積案。到1952年底,鎮反工作基本結束,1953年剿匪作戰結束,基本上消滅了中國大陸上的反革命殘餘勢力,平息了匪患(消滅匪徒武裝240餘萬人),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
  
  2月26日,政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規定從1951年3月1日起,重點試行。工人群衆從來最感痛苦的生、老、病、死、傷、殘等睏難,得到初步的解决 。
  
  3月28日至4月9日,中共中央召開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會上,劉少奇作了報告和總結。會議根據黨章,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共産黨員標準八項條件,並通過了《關於整頓黨的基層組織的决議》。《决議》指出:為了領導與團结全國人民完成新的歷史任務,必須在對全體黨員進行共産黨員標準八項條件教育的基礎上,對黨的基層組織進行一次普遍的整頓,剋服黨在某種程度上的組織不純與思想不純現象。從此,整黨工作逐步展開。
  
  5月20日,《人民日報》以社論形式發表毛澤東寫的《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一文,嚴厲批評對武訓及電影《武訓傳》的贊揚,全國各地報刊紛紛轉載並發表文章,批判武訓及電影《武訓傳》,形成了建國後文化思想戰綫上的第一次批判運動。7月23日至28日,《人民日報》連載的《武訓歷史調查記》,實際上為這次批判作了總結。對《武訓傳》這樣一部電影有不同意見,可以進行討論,對它確實存在的缺點錯誤也可以實事求是指出批評;但是,這次批判實際上成了一次政治批判運動,有的文章簡單粗暴,無限上綱,認為電影《武訓傳》是對新中國的挑戰。這就在文化思想戰綫上開了一個進行錯誤批判的先例。
  
  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簽訂《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宣告西藏和平解放。10月16日,人民解放軍根據《協議》的規定,進駐拉薩。至此,除臺灣省以及一些沿海島嶼外,實現了全國各地各民族的大統一和大團结。
  
  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首次會議在開城舉行。從上年12月31日到本年6月10 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又進行了3次反擊戰役,殲敵17.9萬餘人,把戰綫穩定在三八綫附近。美帝國主義由於已經看不到勝利的希望,並受到國內外輿論的強大壓力,不得不接受蘇聯提出的舉行停戰談判的建議。但美國對談判仍采取拖延和破壞的政策,並企圖以“軍事壓力”配合談判,達到其無理的要求。自此,朝鮮戰爭形成邊談邊打的局面。
  
  7月下旬,根治淮河第一期工作勝利完成。建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淮河水患的根治。第一期治淮工程完成後,結束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的歷史,一般可達到“大雨小災,小雨免災”的目的。
  
  9月9日,中共中央召開第一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産互助合作的决議(草案)》,關於12月發給各級黨委試行。决議指出,土改後農民中存在發展個體經濟和實行互助合作的兩種積極性,黨一方面不能忽視和粗暴地挫傷農民個體經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在農民中提倡“組織起來”,按照自願和互利的原則,發展農民互助合作的積極性,要根據生産發展的需要與可能的條件而穩步前進的方針,在農村發展互助合作運動,引導農民走集體化道路。
  
  9月29日,周恩來在北京、天津高等學校教師學習會上作《關於知識分子的改造問題》的報告,指出知識分子要力爭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來,在政治上要有明確的態度,分清敵、我、友。
  
  10月12日,《毛澤東選集》第一捲出版發行。此後,在全國掀起了學習毛澤東著作的熱潮。《毛澤東選集》第二捲和第三捲,也相繼於1952年4月和1953年4月出版發行。
  
  10月,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和决定實行“精兵簡政,增産節約”的方針。23日,毛澤東在全國政協會議的講話中指出:加強抗美援朝的工作,增加生産,厲行節約,以支持中國人民志願軍,這是中國人民今天的中心任務。從此,增産節約運動在全國各條戰綫蓬勃展開,涌現出一大批革新能手、勞動模範和先進人物,推動了工農業生産的恢復和發展。
  
  1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清除廠礦、交通等企業中的反革命分子和在這此企業中開展民主改革的指示》,要求各地用足夠的力量,發動與依靠工人群衆,有計劃、有領導、有步驟地清理殘存在各企業中的反革命分子,並對舊制度進行民主改革。1952年企業的民主改革基本完成後,工作的重點又轉到進行生産改革。
  
  11月30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在學校中進行思想改造和組織清理工作的指示》,要求在所有大中小學學校教職員和高中以上學生中普遍進行初步思想改造的工作,並在這個基礎上,在所有學校的教職員和高等院校學生中進行組織清理工作,清查其中的反革命分子。此後,思想改造的學習運動從教育界擴展到文藝界和整個知識界,到1952年秋基本結束。經過思想改造,知識分子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剋服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政治思想影響,提高了愛國主義思想覺悟,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資産階級思想,開始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但運動中存在着要求過急過高,方法簡單的偏嚮,使一部分知識分子的感情受到傷害。
  
  12月1日,由於在增産節約運動中揭發出大量的貪污浪費現象,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實行精兵簡政、增産節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决定》,把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作為貫徹精兵簡政、增産節約這一中心任務的重大措施,要求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法,檢查貪污浪費現象。8日,中共中央又發出《關於反貪污鬥爭必須大張旗鼓地去進行的指示》。從此,“三反” 運動在全國開始。
  
  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批轉《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嚮毛主席的工作報告》時指出:某些黨政機關曾動員群衆嚮中央寫致敬信、發致敬電,以及機關團體和群衆給中央送錦旗、送禮品,不但是一種浪費,而且是一種政治錯誤。各地黨委對這些現象應當認真糾正。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