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國共産黨大事記(1950年)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950年  

地點: 中國

參與者: 中國共産黨

資料來源: 新華網

事件經過:

  1月14日至16日,北京市軍事管製委員會分別收回到前美國、法國、荷蘭(占用前德國兵營)在北京兵營的地産,並徵用了各該地面上的兵營和其他建築物。這是中國人民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的措施之一。
  
  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在莫斯科簽訂。在此之前,毛澤東於上年12月16日訪問蘇聯。由於蘇方拖延,到1月20日,周恩來到莫斯科後會談纔正式開始,經過毛澤東、周恩來同斯大林、維辛斯基會談,兩國政府簽訂這個條約,同時,還簽訂了《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和《關於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根據這些協定,蘇聯同意放棄在中國的特權,在1952年之前將中國長春鐵路的一切權利和財産無償移交中國政府。蘇聯軍隊從旅順口撤退,中國政府償付蘇聯自1945年以後在此外的建設費用。大連的行政由中國管轄,蘇聯在大連臨時代管和租用的財産於1950年內由中國政府接收。蘇聯政府貸款3億美元給中國政府(年利1%)。
  
  2月13日至25日,中財委召開全國財政會議,研究剋服我國財政經濟睏難的政策和措施。新中國的財政睏難,除政府開支龐大、通貨膨脹和投機資本搗亂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傢的財政制度不健全,收支係統不統一,各地自收自用。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全國財政會議詳細地討論了全國財政收支、貿易、糧食、金融等各方面的基本情況,决定節約開支,整頓收入,統一全國財政經濟工作,以實現國傢財政收支平衡、物資供求平衡、現金出納平衡和金融物價的穩定。3月3日,政務院據此作出了《關於統一國傢財政經濟工作的决定》,規定統一全國的財政收支、物資調度和現金管理。由於這個《决定》的貫徹執行,到4、5月間,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統一,財政收支接近平衡,金融物價趨於穩定,國傢財政經濟狀況初步好轉。這是新中國在經濟戰綫上的一個重大勝利。這次統一全國財政經濟工作,初步形成了我國高度集中的財政經濟管理體製。
  
  2月28日,中財委發出《關於國營、公營工廠建立工廠管理委員會的指示》,指出:為了迅速完成恢復與發展生産這一中心任務,必須對國營、公營工廠企業中原官僚資本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不合理的管理制度,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改革,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建立有工人參加的工廠管理委員會。這是實行工廠管理民主化,使工人親身感到自己是企業的主人,以發揮其生産積極性與創造性的重要措施。
  
  3月21日,中共中央統一戰綫工作部部長李維漢在第一次全國統一戰綫工作會議上作題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綫的新形勢與新任務》的報告。報告指出: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統一戰綫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黨的統一戰綫工作的總任務,是要在實行共同綱領、鞏固工農聯盟的基礎上,密切團结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廣大華僑,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愛國分子,爭取盡可能多的能夠同我們合作的人,為着穩步地實現新時期的歷史任務而奮鬥。”
  
  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召開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保護婦女和子女的合法利益的新婚姻制度。這是掃除我國封建舊傳統,實現婦女解放的一件大事。
  
  4月16日至5月1日,人民解放軍解放海南島,殲滅國民黨薛嶽所部3萬餘人。
  
  4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决定》。决定指出,我們的黨已領導着全國的政權,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很容易危害人民的利益;領導者的地位,又容易産生驕傲情緒、拒絶批評、壓製批評。為此,中共中央特决定:“在一切公開的場合,在人民群衆中,特別在報紙刊物上展開對於我們工作中一切錯誤和缺點的批評與自我批評。”
  
  4月28日,政務院舉行第三十次政務會議。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烏蘭夫在會上作關於民族工作問題的報告。報告提出:民族工作的方向和目的,是要盡量減少民族間的隔閡和矛盾,加強和鞏固各族人民的團结,並盡可能有計劃有步驟地幫助各少數民族逐漸發展其政治、經濟和文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一切工作必須采取慎重緩進的方針,反對急性的作法。會議批準了這個報告。
  
  5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在全黨全軍開展整風運動的指示》,要求各級黨組織結合總結工作,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剋服黨內、首先是領導幹部中的居功自傲情緒,命令主義作風,以及少數人貪污腐化、政治上墮落頽廢、違法亂紀等錯誤,密切黨和人民的聯繫。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各級黨的組織普遍進行了整風。同年鼕,整風運動基本結束。
  
  5月8日至26日,中財委召開全國七大城市工商局長會議,討論和研究物價穩定後出現市場蕭條、私營工商業大批停工歇業的原因和解决的辦法,確定了調整工商業的一些具體政策和作法。會後,開始對工商業進行調整,重點是調整公私關係,同時調整勞資關係和産銷關係。經過調整,人民政府不僅幫助私營工商業剋服了睏難,而且引導它開始走上國傢資本主義的道路。從此,各種經濟成分開始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初步改變了經濟上的無政府狀態。
  
  5月2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發展和鞏固黨的組織的指示》。指出,黨的發展工作必須采取嚴格審查的方針和穩步前進的辦法。發展的重點應放在城市中,首先是工人階級上。在老區農村,一般停止吸收黨員,在新解放區農村也暫不發展黨組織,而要集中力量在各種鬥爭中組織、教育廣大農民,發現與培養積極分子,待土改完成後再進行發展黨的工作。
  
  6月6日至9日,中國共産黨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毛澤東作了《為爭取國傢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的書面報告,並作了《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劉少奇、陳雲、周恩來、聶榮臻分別就土改、財經、外交與統戰、軍事等問題作了報告。毛澤東在書面報告中指出:我們國傢的財政經濟狀況已經開始好轉,但還不是根本的好轉,要獲得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需要三個條件,“即: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現有工商業的合理調整;(三)國傢機構所需經費的大量節減。”為此,會議確定要做好土改、穩定物價、調整工商業、肅清反革命、整黨等八項工作,以爭取在三年的時間內,實現國傢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為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條件。會議強調必須穩步前進,調節同各個方面的關係,團结工人、農民、小手工業者以及民族資産階級和知識分子的絶大多數,集中力量嚮國民黨殘餘勢力、封建地主階級和帝國主義進攻,而不要四面出擊,樹敵太多,造成全國緊張。七屆三中全會的這些决定是黨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行動綱領。
  
  6月14日至23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舉行第二次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改革封建土地制度問題。會上,劉少奇作了《關於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闡明了土地改革的重大意義和黨的方針政策。毛澤東在閉幕詞中號召包括民族資産階級、各民主黨派在內的各階層人士積極支持土地改革,象過去過好戰爭關一樣,過好土改關,將來再過好社會主義關,做一個完全的革命派。會議討論和同意了劉少奇的報告及中共中央建議的土地改革法草案。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討論並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於30 日公佈施行。《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製,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製,藉以解放農村生産力,發展農業生産,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闢道路。”《土地改革法》根據全國解放後的新情況,將過去徵收富農多餘土地財産的政策,改變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護中農和小土地出租者,穩定民族資産階級,以利於早日恢復和發展生産。此後,土改運動在有3.1萬人口的新解放區分期分批地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各地都派出土改工作團深入農村,領導土改運動。大批機關幹部、廣大知識分子和許多民主黨派成員報名參加土改工作團,投入了這一場空前偉大的鬥爭。
  
  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27日,美國派出海軍和空軍武裝干涉朝鮮內政,擴大朝鮮戰爭,並命令海軍第七艦隊嚮中國領土臺灣沿海出動,决定以武力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臺灣。28日,周恩來代表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國政府侵略朝鮮、臺灣及干涉亞洲事務的罪行。
  
  6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規定工會有代表工人同企業訂立集體合同和維護工人切身利益的廣泛權利;有組織、教育工人擁護人民政府政策法令、積極搞好生産、發揮工人階級領導作用的職責。
  
  6月30日,新華社報道,中國共産黨在成立29周年時,黨員已超過500萬人,其中約有200萬人是去年和今年入黨的新黨員。
  
  據統計,到6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在4年的解放戰爭中共消滅國民黨軍隊807萬餘人。
  
  8月4日,政務院第四十四次政務會議通過《關於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决定》。這個决定是以1933年瑞金蘇维埃中央政府製定的《怎樣分析農村階級》和《關於土地改革中一些問題的决定》為基礎,根據新的情況加以補充後製定的,它為土地改革中正確劃分階級成分提供了明確的政策依據。
  
  9月25日至10月2日,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和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在北京舉行。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嚮大會緻祝詞,號召全國人民嚮英雄模範學習,同時號召英雄模範繼續嚮廣大人民學習,為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10月上旬,鑒於美帝國主義不顧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戰火燒到我國東北邊境,嚴重地威脅我國安全,中共中央根據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和祖國安全的需要,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傢衛國的戰略决策。8日,毛澤東發出《給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命令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嚮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嚮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並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到達朝鮮前綫。從10月25日到12月24日,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連續進行了兩次戰役,殲敵5萬餘人,於12月6日收復平壤,並把敵人趕回三八綫附近,從而扭轉了朝鮮的戰局。
  
  10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全國解放後,大陸上殘留着200多萬政治土匪,還有大批惡霸、特務、反動黨團骨幹分子、反動會道門頭子和其他反革命分子,反革命活動十分猖狂。政府雖采取過一些鎮壓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夠堅决徹底。為此,《指示》要求堅决糾正鎮壓反革命中“寬大無邊”的偏嚮,全面貫徹黨的“鎮壓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根據這一指示,各地黨委廣泛發動群衆,開始了大規模的鎮壓反革命運動。在各地鎮壓反革命的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大規模的剿匪作戰。
  
  10月6日至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昌都戰役,解放昌都,打開了進軍西藏的大門,為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礎。
  
  10月27日,中共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弼時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46歲。
  
  11月4日,中國共産黨和民主黨派聯合發表宣言,“誓以全力擁護全國人民的正義要求,擁護全國人民在志願基礎上為着抗美援朝保傢衛國的神聖任務而奮鬥”。根據這個宣言和中央的一係列指示,全國開展抗美援朝的宣傳教育運動,以提高全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覺悟。全國人民以實際行動熱情地投入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這個運動,在黨中央的正確方針指引下,既支援了朝鮮前綫的戰爭,又推動了國內的社會改革運動和經濟恢復工作。
  
  11月16日,中國政府照會印度政府,嚴正指出解放西藏是中國的內政,任何人都不能干涉。在此以前,印度政府曾照會中國政府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嚮本國的領土西藏進軍是“侵入西藏”,是“可悲嘆的”,企圖阻撓我解放西藏。
  
  12月28日,政務院發佈《關於管製美國在華財産凍結美國在華存款的命令》。命令說:鑒於美國政府已宣告管製我國在美國的公私財産,加劇對我國的敵視破壞活動,决定管製美國政府和美國企業在華的一切財産,凍結一切美國在華公私存款。此後,對其他國傢的在華企業,人民政府也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采取管製、徵購、徵用、代管等措施,把1000多傢外國資本企業陸續轉歸人民共和國所有,成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一部分。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