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孟軻死
| 事件經過:
周赧王二十六年(前二八九)前後,孟軻死。孟軻字子輿,尊稱孟子,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前三七二),是戰國中期著名的儒傢,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曾遊歷宋國、滕國、魏國、齊國,並任齊宣王的客卿,晚年與弟子萬章、公孫醜等著書立說。《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孟子主張效法先王、實行“王道”,對百姓施行“仁政”,減輕刑罰,減少稅斂,實行井田製,使每傢都有百畝之田,過上飽暖生活,就是遇到災荒,也可避免死亡。孟子倡行“王道”和“仁政”,是適應當時地主階段完成統一事業之需。他還強調爭取民必的重要,認為不能以國君的利益為重,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上孟子提倡性善說,認為人性本善,衹是由於外界事物的陷溺,沒有對本來的善性加以培養,纔出現了不善的人。因此要避免外界事物的引誘,從“不動心”和 “寡欲”做起,然後“養浩然之氣”,而回覆到人們的善性,並加以擴充。對於百姓,則要在其衣食豐足後,再施以教化。他把人分為“勞心者”和“勞力者”,認為“群子勞心,小人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是天下的通義。孟子以孔門嫡係正傳自居,後世被尊為“亞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