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井陘之戰

國度: 中國  

朝政: 西漢

國君紀年: 劉邦漢王三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前204年   十月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韓信已破代兵,漢三年(前204)十月,與張耳率漢國數萬人翻越太行山,東嚮擊趙。趙王歇與趙軍統帥成安君陳餘聚兵於井陘口(一名土門關,在今河北井陘,為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號稱二十萬,欲與韓信决戰。廣武君李左車建議陳餘派兵三萬,“從間道絶其輜重”,以同奇製勝,陳餘不聽。韓信使人秘密探視,得知趙軍未用廣武君計策,大喜;乃引兵前進,到離井陘口三十裏處而止。半夜,傳令軍中發兵,先挑選輕騎千人,人人手持一面紅旗,從小路急出,依山陷隱蔽而行,到了接近趙軍營壁處住下待命。韓信嚮輕騎交代說:一旦交戰,趙國見我軍敗走,必定傾巢而出追擊,你們就迅速馳入趙軍營壁,全部拔掉趙軍旗幟。又令部將傳餐,使士卒小食養銳,並宣佈:“今日破趙會令(聚餐)!”諸將雖心中懷疑,但佯作答應稱是,韓信又宣令全軍:趙軍已先占有利地形為營壁,他們未見我軍大將旗鼓,不會出擊,以為我軍主力遇險阻已退兵。於是另派萬人先行,至綿蔓水(在井陘縣境)東岸,背水而陣。趙軍望見漢軍的布陣,大笑不止,以為漢國不知陣法。第二天天亮,韓信乃建大將旗鼓,擂鼓麾軍出井陘口。趙軍開壁迎擊,大戰良久。韓信、張耳佯敗,丟棄鼓旗,退往水上軍,雙方又展開激戰。趙國果然傾其全數之兵來戰,營壁一空。韓信、張耳入水上軍,士氣猛漲,漢軍殊死拼戰,一往無前。此時,漢軍二千輕騎已馳入趙壁,盡拔趙軍旗幟,全數換上漢軍的紅旗。趙軍火戰不利,欲還歸本營,望見趙壁已是一片紅旗,大驚,以為漢軍皆已虜獲趙將,士兵遂紛紛逃散,無可收拾。漢軍乘勢夾擊,大破趙軍,斬除餘於汦水(即鹿泉水,自西至東流經今河北臨城、隆堯、入滏陽河)上,擒獲趙王歇及李左車等。戰後,諸將問韓信何以違反一般的布陣原則背水而陣。韓信說這是為了使將士皆知已處死地,人人必須奮勇作戰,正符合兵法所說的“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道理。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