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立石經於太學門外
| 事件經過:
自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以來,熟讀儒傢經典成為一種進身之階,而經書轉相傳抄,文字或有脫論,師承不同,亦多歧異。諸博士為爭高下,更互相攻訐,甚至有人嚮宮中主管藏書的官員行賄,塗改蘭臺漆書經字,以符合自己的傳本。為了使經書文字有一個官方認可的定本,以免“𠔌儒穿鑿,疑誤後學”。議郎蔡邕會同五官中郎將堂谿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單、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等於靈帝熹平四年(175)上疏奏請正定五經文字,並刊石立於洛陽南郊太學門外。獲準後蔡邕等即對今文所傳《詩》、《書》、《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七部經書進行書校訂,每經並附校記,由蔡邕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書寫,召工匠依樣刊於碑上。光和六年(183)刊刻完畢,共四十六碑,由東嚮西,折而南,又折而嚮東,成匚字形立於太學講堂門外東側,上有屋頂覆蓋,兩側圍有護欄,史稱熹平石經。石經既立,每天有許多人來參觀摹寫,“車乘日千餘輛,填塞阡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