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王弼卒

國度: 中國  

朝政: 曹魏

國君紀年: 魏齊王曹芳嘉平元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249年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王弼(226——249),字輔嗣,山陽(今河南焦作北)人。出身於經學世傢,幼聰慧有高名。能言善辨,喜讀《老子》。樂遊宴,解音律,善投壺。因其“天才卓出”,每為時人所嘆服。何晏曾先其:“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以言天人之際乎!”但因弼頗以所長鄙笑他人,故為士人所疾。曾任尚書郎,嘉平元年免官。時司馬師亦好玄學,聞王弼卒,嗟嘆日。王弼為魏晉玄學的首倡者之一,在中國哲學史上有較重要的地位。他將《老子》一書中的“玄”、“道”、“無”解釋為涵義相同的哲學概念,認為“無”即“道”亦即“玄”,凡“有”皆始於“無”,萬物及其變化(末)皆由寂然不動的“無”(本)所派生,“無”是宇宙的本源。在“以無為本”這一前提下,王弼提出了“本末”、“體用”、“一多”、“動靜”等一係列哲學概念,進一步確立他的客觀唯心主義理論體係。王弼將“以無為本”發展為“以無為體”,“以有為末”發展為“以有為用”,並以此去解釋萬物的生成與效用。他將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發展成“一多”說,他認為“無”與“一”是二而一的,“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緻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並以此去檢討世界的統一性與多樣性。他認為,“有起於虛,動起於靜”,世上萬事萬物都在動,但終歸於靜。靜的本源仍然是虛無。這樣,他建立了比前代更為係統完整的“以無為本”的本體論唯心主義哲學。王弼尊崇孔子,肯定賢愚有別、尊卑有序的名教乃本於自然;鼓吹無為而治、以寡治衆;宣傳“言不盡意”說。著有《老子註》(又名《老子道德經註》、《玄立新記道德》)二捲、《老子指略》、《周易註》六捲、《周易略例》一捲和《論語釋疑》等書,後一書己散佚,《老子指略》原書已佚,近人王維誠於《道藏》中發現《老子指歸略例》和《老子微旨略例》可能是《老子指略》的部分,或即全文。《周易註》以《老子》化《周易》,被唐《五經正義》定為《周易》的標準註解,後又收入《十三經註疏》,在經學史上有相當影響。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