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王弼卒

国度: 中国  

朝代: 曹魏

国君纪年: 魏齐王曹芳嘉平元年

事件类型: 热门

日期: 249年  

地点: 中国

事件经过:

  王弼(226——249),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北)人。出身于经学世家,幼聪慧有高名。能言善辨,喜读《老子》。乐游宴,解音律,善投壶。因其“天才卓出”,每为时人所叹服。何晏曾先其:“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以言天人之际乎!”但因弼颇以所长鄙笑他人,故为士人所疾。曾任尚书郎,嘉平元年免官。时司马师亦好玄学,闻王弼卒,嗟叹日。王弼为魏晋玄学的首倡者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有较重要的地位。他将《老子》一书中的“玄”、“道”、“无”解释为涵义相同的哲学概念,认为“无”即“道”亦即“玄”,凡“有”皆始于“无”,万物及其变化(末)皆由寂然不动的“无”(本)所派生,“无”是宇宙的本源。在“以无为本”这一前提下,王弼提出了“本末”、“体用”、“一多”、“动静”等一系列哲学概念,进一步确立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王弼将“以无为本”发展为“以无为体”,“以有为末”发展为“以有为用”,并以此去解释万物的生成与效用。他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发展成“一多”说,他认为“无”与“一”是二而一的,“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并以此去检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他认为,“有起于虚,动起于静”,世上万事万物都在动,但终归于静。静的本源仍然是虚无。这样,他建立了比前代更为系统完整的“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唯心主义哲学。王弼尊崇孔子,肯定贤愚有别、尊卑有序的名教乃本于自然;鼓吹无为而治、以寡治众;宣传“言不尽意”说。著有《老子注》(又名《老子道德经注》、《玄立新记道德》)二卷、《老子指略》、《周易注》六卷、《周易略例》一卷和《论语释疑》等书,后一书己散佚,《老子指略》原书已佚,近人王维诚于《道藏》中发现《老子指归略例》和《老子微旨略例》可能是《老子指略》的部分,或即全文。《周易注》以《老子》化《周易》,被唐《五经正义》定为《周易》的标准注解,后又收入《十三经注疏》,在经学史上有相当影响。
   中国 关键词: 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