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s: 中美白银协定

Country: 中国  

Dynasty: 中国抗日战争

Type of Event: Economics

Date: 1936 AD   May 18

Where: 苏尔特

中美白银协定
中美白银协定
中美白银协定
Event Details:

  5月18日,《中美白银协定》签订
  
  5月15日,中美两国财政部以备忘录及换文形式达成《中美白银协定》。协定主要内容为:
  一、中国保证币制独立,不与世界任何货币集团联锁;
  二、中国除外汇、黄金外,保持现金准备中的25%为白银;并取消关于艺术与工业用银的限制;铸造半元、一元银辅币;
  三、美国承购中国白银7500万盎司,另接受5000万盎司作2000万美元贷款的担保。
  
  罗斯福总统迫于美国国内白银集团压力签署“白银收购法案”
  
  美国是生产白银的传统大国,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控制了世界白银生产的 66%和白银冶炼的77%(见汪熙(1992)),但是白银工业在美国经济中并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1934年的数据,当年白银的产值不过3200 万美元,少于花生和马铃薯的产值,比小麦和棉花的产值就更少了。但是,白银对于生产比较集中的西部七州(犹他、爱达荷、亚利桑那、蒙大拿、内华达、科罗拉多和新墨西哥州。)却很重要,而来自这七个产银州的参议员控制了参议院中1/7的投票权。以这些州的议员尤其是民主党的议员为核心,再包括铜、铅、锌等以白银为副产品的生产者就形成了所谓的白银集团(silver bloc),美国政府和政客们发现只有取悦白银集团,才有可能顺利通过其他的政策或者法案。
  1929年的大萧条给白银生产者带来了严重的打击,白银价格急剧下降,由1928年的每盎司 58美分下降到1930年的38美分,而到了1932年下半年更是下降到了25美分。在这种情况下,白银集团立刻展开了抬升白银价格的游说活动,例如召开国际会议、要求政府按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和储备白银、铸造和发行银币等,但这些游说活动在胡佛总统的任上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1932年11月,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民主党在国会选举中也取得了重大胜利,与此同时,白银集团的紧密盟友-来自农业州的民主党参议员的势力也得到了加强。因此,白银集团的影响和游说活动空前高涨,而当时罗斯福总统为了通过有关新经济政策的一系列法案也需要白银集团的支持,部分纵容了白银集团的活动(著名的白银参议员皮特曼时任美国参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就曾经宣称,如果罗斯福总统不提高对白银生产者的补贴,他将要求参议院不对“中立法”进行表决。),1934年6月通过的《白银收购法案》标志着白银集团的游说活动达到了高潮。
  《白银收购法案》的主要内容是授权美国财政部在国内外市场收购白银直到白银价格达到每盎司 1.29美元或者财政部储备的白银价值达到了黄金储备的1/3,在收购的过程中,财政部有广泛的自由斟酌权(《白银收购法案》更详细的内容如下:目的:提高白银价格;将作为货币储备的白银价值提高到作为货币储备的黄金价值的1/3;发行银券。措施:财政部根据是否有利于美国的公共利益决定在国内外市场购买白银的时机和条款;当白银价格上升到每盎司 1.2929美元或者用做货币储备的白银价值达到了作为货币储备的黄金价值的1/3时,应当停止收购白银;1934年5月1日美国国内的白银价格不得低于每盎司0.50美元;当白银储备的价值超过了黄金储备的1/3时应当出售白银;银券的面值不得低于白银的成本;财政部可以控制与白银有关的进出口及其它交易活动;总统宣布白银国有化;对买卖白银所获利润将征收50%的所得税。)。
  在白银集团诸多提高银价和推动《白银收购法案》的理由中,“中国市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他们一方面认为,中国是当时仍然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大国,有大量的白银积累(虽然中国政府在1928年就要求放弃银本位,但由于中国国内银行的抵制和国内使用白银做货币的习惯,中国是当时唯一一个事实上仍然坚持银本位的大国(见《中国民国货币史资料》第2辑)。),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提高了银价就提高了中国的对外购买力,给美国商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可以销售掉美国过剩的汽车和小麦,有助于美国摆脱当时的经济危机。另一方面认为,提高银价可以借此打击中国的工业,削弱中国商品与美国商品之间的竞争,因为银价低导致中国的购买力低,中国人只能购买本国的便宜货,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而减少了美国货在中国的销售,从而使中国成为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最具有破坏力的竞争者”。若提高银价将使中国货币升值,增加中国工业产品的成本,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美国的企业家和农民。
  二、白银收购法案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危害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金贵银贱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当时实行银本位制(中国虽然实行银本位制,但在1933年4月6日废两改元之前,银元和银两并用,各地各银行也自行铸造发行银币,成色不一,这些银两之间也还存在比率,例如天津两的一百等于上海两的一百零六(见《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第99页),总之,当时国内的币制是比较混乱的。),国内流通和积淀的白银数量很大。例如,1931年中华民国流通的银币总额估计有17.07亿元之巨,其中外国所铸银币约为8000万元(上海《银行周报》第16卷第2号,见《中国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第101 页。),1933年上海宝银登记汇总的当时各银行所储备的白银为1.46亿两,其中以英资汇丰银行的白银储备最多,约有3600万两,而当时国内最大的中国银行的白银储备还不到2000万两(《中华民国财政部档》,见《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第103页。)。对此金贵银贱现象,当时国内也颇多议论,其中不乏担忧财富缩水以及外债负担加重之虞,例如工商部工商访问局曾指出“中国为今日世界唯一用银国家,银价之落,其关系广及整个的国民经济”、“中国又为债务国家,银价落对于国家财政上影响尤大”、“因银价落而致中国国富无形损失巨万,亦为理论上必然之归宿”(工商部工商访问局:《关于银价波动的报告》,1930年,见《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第106页。)。
  但由于白银对于当时之中国,绝非普通商品,同时也为货币本位,白银价格的涨不能以普通商品而论,还必须从币值的角度来看银价涨。在大萧条年代的头几年,银本位实在是中国的福分,因为,当时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基本上实行金本位制,这些国家的价格水平包括白银的价格在1929年的大萧条后急剧下降(例如从 1926年到1931年,纽约和伦敦的银价分别下降了58.8%和49.7%(汪熙,1992)。),这相当于中国货币的贬值,中国实行了一种类似于浮动汇率的外汇体制。例如在1929年时,中国的一元银币在外汇市场上相当于36美分,此后两年内,按黄金价值计算的国际上的银价下降了40%,中国的一元银币只有21美分,而同期美国的批发价格指数只下降了26%,因此,中国的出口货物按照中国国内货币(也就是银币)计算的价格并不会下降,反倒有可能上升(注意如果按照黄金计算的价格则要下降),进口货物的价格则会上升,其结果是当时中国的出口虽然也下降了,但下降的幅度小于进口下降的幅度,也小于世界总出口下降的幅度(见Friedman(1992)。)。因此,在1930年和1931年中国出现了国际收支盈余,1931年中国进口白银4545万两(据中国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鉴》,见《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第155页。),在世界其它国家正在经受严重的通货紧缩的时候,中国国内呈现温和的通货膨胀。
  1931年英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中国的货币尽管相对于美元仍然在贬值,但相对于英镑、日元和卢比却升值,世界经济的衰退开始影响中国经济,中国的国际收支急剧恶化,1932年被迫净出口白银735万两以弥补贸易赤字,国内的物价指数也开始下降,要不是当时国际上白银价格继续下以及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比较低等原因,中国经济受到的冲击将会更大。当美国于1933年放弃金本位时,中国的货币对美元也开始上升,从 1932年的19美分上升到33美分,中国的对外贸易进一步恶化,1933年的出口仅及1930年的58%,贸易赤字继续靠金银等贵重金属的净出口来弥补,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开始复苏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却迈入衰退,1934年美国通过《白银收购法案》,白银价格迅速上升,中国的经济和贸易雪上加霜,不堪重负。
  由于中国在1935年11月进行货币改革之前,还一直是银本位国家,美国的购银行动导致白银价格上升,立即对中国产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严重后果:
  (一)大量白银通过合法出售或者走私流到境外
  从1934年9月之后的半年时间里,美国政府每月平均收购白银2400万盎司,到1935年6 月30日为止,共收购了2亿9千4百万盎司白银,国际白银价格节节攀升,1935年4月达到81美分。国际银价的上涨虽然也推动了国内银价,但国际银价上涨得更快,中外银价差距扩大,1934年10月中旬时,每一个中国银元(约含银0.7555盎司),所含白银的国际价格比国内价格高1/4以上,到 1935年春天,国际银价超过国内银价已达到50%(见汪熙(1992)。),出口白银每千元即可获利300-400元。白银出口税和平衡税的征收根本无法遏制白银外流,不过增加了白银的走私量而已。首先是外资银行拥有治外法权,又有大量的白银库存,如1933年底上海外资银行的白银库存为2亿7千多万元,占当时上海白银总库存的50.4%,中国政府虽然多次颁布法令禁止白银出口,且在1935年4月与外资银行签署禁止白银出口的“君子协定”,但并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外资银行的白银库存直线下降,到1935年9月时只占到上海白银总库存的12.7%。上海的中外资银行抛售白银致使政府和实业债券下降 10%,上海中心地产价格下降15%,工业债券下降7%。其二,在 1934年中国的白银出现了先由内地向上海集中,后来又由上海向内地分散的两次转移,其目的就是要向境外转移,当年的1-8月,内地向上海集中白银 2969万元,但在9月份之后,白银流向突然转向,从9月到12月由上海流向内地的白银高达8897万元,比1933年全年由内地流向上海的总和(8189万元)还要多,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对白银出口征收出口税和平衡税,导致大量的白银转向华南经由香港出境或者日本势力范围内的华北地区,然后再走私出口到境外。第三,日本军国主义支持下的大量白银走私活动导致中国政府对白银出口失控,这一点后面将详细讨论。
  (二)物价下,通货紧缩
  国际白银涨价意味着中国货币的大幅升值,加上白银大量出境,可以预见的结果就是中国物价下降,国内白银流通量减少,信用收缩,利率上升,严重的通货紧缩,诚如当时中国政府驻美公使馆所言“种种迹象证实,上涨的通货价值,就中国来说,实为灾难,因为它带来了通货紧缩”(“中国政府驻美公使馆1935年2 月1日致美国国务院的备忘录”,见《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第116页。)。中国的批发物价指数1934年比1931年下降了23%,当年下降了 6.5%,1935年又再次下降2.5%,农产品价格1934年下降了6.9%,1935年再下降3.7%,同时由于信用收缩,1934年7月的市场利率为5%,到9月的时候就上升到了12%。
  (三)贸易恶化,经济衰退
  一方面不断上涨的货币价值严重侵蚀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国内的通货紧缩和生产下降严重削弱了国内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中国的进口额也同时迅速下降,因此,中国总的对外贸易额在白银价格上升之后,出现了下降。例如1934年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生丝的出口量只有1930年的21.8%,出口产品的价格下降,以1926年为基数,上海的出口产品物价指数到72%,对外贸易额以1933年为基数(约12560万海关两),1934年下降为80%,1935年下降为76%,其中,进口下降得更快,分别下降到 77%和68%(引自汪熙(1992)。)。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经济和生产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量的工商企业倒闭,例如在1935年,上海就倒闭了 1065家工商企业,全国银行倒闭或者停业20家,当时中国最大的产业纺纱业,开工量减少60%,由于工业对农业原材料需求的减少,加上当年发生了灾荒, 1934年的农业产出只有131亿元,比1931年下降了46%(这个数据是根据刘大中:《中国的国民收入,1931-1936》,转引自汪熙(1992)。Brandt和Sargent(1989)引用了Rawski等人估计的另外一组数据,1933年的中国农业产出为166亿元,仅比 1931年少15亿元,但是这组数据受到了包括弗里德曼在内的一些学者的怀疑。)。这一破产倒闭之风甚至连部分在华经营的美国企业也不能幸免。美国的白银政策并没有像白银集团所宣称的那样,既提高中国的购买力,又增加美国的对华贸易,相反,这个政策却把中国仅有的一点东西也拿走了,连当时美国国务院远东司的司长也都承认“我们收购白银快要把中国人的血抽干了”。
  最后,美国的白银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一个在美国人看来,没有预见到也无法预见到的是,中国在白银价格不断上涨,国内白银大量外流、通货紧缩加剧和生产下降等诸多因素挤压之下,选择了放弃银本位,实行法币,彻底改革了中国的货币制度。虽然在当时以及现在很多人看来,这一币值的改革是中国货币现代化的发端,但是却使中国日后踏上了恶性通货膨胀的不归路(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表述为:“如果不是美国抬高银价,中国将可能在晚些时候放弃银本位,比实际发生的情况晚上好几年,等到政治和经济状况都比较好的时候再进行货币改革。中国未来的进程就会有所改变,也许发生在中国的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并不能避免,但是,至少会推迟发生,这样国民政府就可以赢得更多的时间来恢复其因战争而受到的创伤。”)。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上白银价格剧烈波动,对中国经济和政治影响甚大,当时的国民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白银价格波动的危害,迫切希望能够稳定银价,然而美国国会仍然通过了《白银收购法案》,致使中国经济处于崩溃之边缘。联想到当时中日之间处于全面战争前夜的形势,美国的《白银收购法案》大大削弱了中国抗日的经济基础,显然是帮了日本人的忙,不啻助纣为虐,连担任美国财政部长的摩根索最后也承认美国的白银政策正符合日本人的意图。当时,日本一方面大量走私白银,在中国银价每盎司40.5美分与世界银价65美分之间投机牟利,利用走私白银所积累的巨额资金来建造兵舰和稳定日本的币值,同时,将中国的白银滞留北方并最终劫掠之(典型者如日本劫掠中国政府在华北金融财产的“平津白银事件”。),并针对中国外汇存底有限的情况,日本正金银行在1934年11月和 12月间多次向中国银行突击购买外汇,使中国外汇储备量遽然下降(只剩下3500-4000万外汇与黄金储备),对中国“无限制”买卖外汇施加压力,迫使其无法维持汇价。
  美国当初收购白银主要是为了补贴美国国内白银生产者,顺便提高中国的购买力也是白银参议员们的一个理由,但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真正的赢家却是日本人。认为美国人有意帮助日本人是不公平的,实际上当时美国很担忧日本在远东的军事势力以及日本海军对太平洋地区的控制能力,期望能够给予中国某种程度的帮助以牵制日本,但美国人也想不到日本通过走私和劫掠中国的白银并在伦敦等地出售而增强了国力,因此摩根韬哀叹道“假使我是被日本花钱收买的,那么我一直在挣着我的工钱。”可以想见这个后果也是美国人始料所不及的。现在国际间的经济和金融联系更加紧密,两个国家间针锋相对的政策博弈,其结果也恐难为人所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事未必不会重演。
   苏尔特 Keyword: 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