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東北抗日聯軍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國抗日戰爭

事件類型: 軍事

開端時間: 1936年七月

終結時間: 1936年  

地點: 東北

參與者: 楊靖宇

事件經過:

  東北抗日聯軍組成
  
  東北抗日聯軍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一支英雄部隊。它的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餘部、東北反日遊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民族解放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後方,他們14年的艱苦鬥爭牽製了數十萬日偽正規軍,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他們可歌可泣、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是中華民族爭取獨立寧死不屈精神的集中體現。
  東北抗日聯軍共有11個軍,人數最多時有4萬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軍是在反日遊擊隊(共産黨領導)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四、五兩軍是在王德林的救國軍、李杜的抗日自衛軍餘部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軍是在義勇軍餘部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的。
  1936年7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成立,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宋鐵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1936年3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改編成立,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治委員,李學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1936年7月末,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成立,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二軍編成。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總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3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由原東北抗日同盟第四軍改編成立,李延祿任軍長,黃玉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師3個遊擊團。
  1936年2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由原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改編成立,周保中任軍長,柴世榮任副軍長,鬍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
  1936年1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四團改編成立,陳榮久任軍長,崔石泉任參謀長。下轄3個師。
  1936年9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八軍由原東北民衆救國軍改編成立,謝文東(後叛變)任軍長,滕鬆柏(後叛變)任副軍長,劉曙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6個師。
  1936年鼕,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八軍改編成立,汪雅臣任軍長,張忠喜任副軍長,王維宇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0個團。
  1937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成立,由東北抗日聯軍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路軍編成。周保中任總指揮,趙尚志任副總指揮(1940年2月任),崔石泉任參謀長。
  1936年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改編成立,趙尚志任軍長,張壽籛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0個師。
  1936年9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改編成立,夏雲傑任軍長,張壽籛任政治部主任(代)。下轄4個師。
  1937年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九軍由原自衛軍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隊改編成立,李華堂(後叛變)任軍長。下轄3個師。
  1937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十一軍由原東北山林義勇軍改編成立,祁緻中任軍長,金正國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個師。
  1939年5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成立,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路軍編成。張壽籛任總指揮,馮仲雲(1940年4月任)任政治委員,許亨植任總參謀長。
  1942年8月,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軍組成。周保中任旅長,張壽籛任政治副旅長,崔石泉任副參謀長。下轄4個教導營。
  1936年2月至1937年12月是東北抗日聯軍組成,東北遊擊戰爭的新高潮期。
  1938年1月至1939年1月是東北抗日聯軍配合全國抗戰,堅持艱苦的抗日遊擊戰爭時期。
  1939年1月至1940年是東北抗日聯軍陷入敵人重重包圍的極端苦鬥時期。
  1941年至1945年是東北抗日聯軍開展小型遊擊戰和轉入蘇聯整訓時期。
  東北抗日聯軍成立之後,強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動搖了侵略者的大後方,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調集大批部隊一次又一次進行瘋狂地“討伐”,實施“三年治安肅正計劃”;加之抗日聯軍與上級黨組織失去了聯繫,地方黨組織遭到毀滅性破壞,山上密營損失殆盡,糧食、藥品、????等給養完全斷絶,許多優秀的指戰員壯烈犧牲,部隊損失慘重。從1939年到1940年,東北抗日聯軍的遊擊戰爭轉入極端艱苦的鬥爭階段。但是東北抗日聯軍的意志沒有被打垮,抗聯部隊縮編,開展小型遊擊戰爭,保存了一部分精華和骨幹力量,進入蘇聯境內整訓。在蘇聯整訓期間不斷派小部隊深入中國抗聯遊擊區進行遊擊戰,直到1945年8月,他們配合蘇軍重新進入東北,在解放東北的鬥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對東北抗日聯軍的艱苦鬥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1938年11月,中國共産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給東北同胞的電文中稱贊東北抗日軍隊是:“在冰天雪地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鬥之模範。”
  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曾專門做出决定,表彰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功績,稱贊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鬥爭“是中國共産黨光榮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給東北局的電文中再次指出抗聯鬥爭是光榮的,稱“此種光榮歷史應受到黨的承認和尊重。”
  東北抗日聯軍名義上是中共領導的抗日隊伍,實際上和延安沒有直接軍事聯繫,是在蘇聯支持下的抗日隊伍,越過中共直接受共産國際戰略領導。遊擊隊軍服是模仿蘇聯紅軍軍服。
  其中東北抗日聯軍有不少朝鮮人。戰後,在蘇聯幫助下,他們組建了朝鮮勞動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代領導人(金日成、崔庸健)多為東北抗日聯軍中層軍官。
  
  抗聯歷史概述
  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産黨創建和領導的東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裝,是中國人民抗日軍隊的組成部分,是一支用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它在中華民族危亡的時刻,奮起自衛,在長達14年之久極其艱難困苦的歲月裏,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艱苦卓絶、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殲滅和牽製了大量敵人,為東北和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東北抗日聯軍的鬥爭,是在“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各階層人民掀起的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鬥爭的高潮中産生和發展起來的。東北抗日聯軍是在東北抗日義勇軍的餘部、反日遊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的基礎上産生和建立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我黨在東北沒有武裝力量。在1927年中國共産黨“八七”會議之前,東北地區甚至沒有統一的黨組織。“八七”會議之後,中共中央派順直省委組織部長兼秘書長陳為人到東北籌建東北地區黨的統一組織——中共滿洲省委。1927年10月24日,在哈爾濱道裏中國十三道街48號,由陳為人同志主持召開了有哈爾濱、大連、長春、瀋陽等地共40名黨員代表參加的東北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會議通過了《我們在滿洲的政綱》和滿洲工人運動、農民運動的兩個《决議案》,宣佈中共滿洲省臨時委員會成立,選舉陳為人為臨時省委書記兼宣傳部長;决定“臨委機關”設在奉天(今瀋陽),同時嚮東北各地黨組織發出了第一號通告,宣佈中共滿洲省臨委成立,領導奉、吉、黑三省黨委。這次會議,標志着東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但是會議並沒有决定建立革命武裝。
  1928年9月,中共滿洲省臨委改為中共滿洲省委,從此,東北纔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的黨的領導機構,有力地推動了東北三省各地黨組織工作的開展。在中共滿洲省委的領導下,東北的工人罷工、學生罷課、農運、軍運的鬥爭,日益高漲,中共滿洲省委成為東北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領導核心。中共滿洲省委在“九·一八”事變前,在東北的主要任務是以開展土地革命、建立蘇维埃政權為中心進行革命鬥爭的。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占中國東三省的戰爭。1931年9月 19日,中共滿洲省委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和國民黨投降帝國主義的罪惡,指出日本要變東北為其殖民地,號召東北人民奮起抵抗,趕走日本侵略者。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斥責國民黨政府賣國不抵抗的政策,號召全國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1931年9月21日,流亡到北平的東北籍學生3000餘人成立“東北學生抗日會”,組織“敢死隊”,决心“與倭賊拼爭”;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事變的决議》,要求“在滿洲更應該加緊地組織群衆的反帝運動,發動群衆鬥爭,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組織“兵變與遊擊戰爭,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嚴重的打擊”;1931年9月23日,中共滿洲省委作出《關於士兵工作緊急决議》,發出黨要組織領導東北人民進行遊擊戰爭的號召;193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嚮中共滿洲省委發出《關於滿洲士兵工作的指示》,指出要“抓住有利時機,建立遊擊隊和開闢遊擊區。同月,《紅旗周報》第20期發表了周恩來的文章《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滿洲與我們黨當前任務》,指出,現在組織“救國義勇軍的組織已成為工農勞苦群衆的普遍要求,我們要領導工農及一切被壓迫民衆自己組織武裝的救國義勇軍”。隨即,中共滿洲省委作出在各地創建反日遊擊隊和開展遊擊戰爭的决定。
  在民族矛盾上升為國內主要矛盾的情況下,在中國共産黨的抗日號召和廣大人民群衆的反日浪潮的影響下,一些愛國的、有民族氣節的東北軍部分官兵紛紛起來抗日。1931年9月24日,駐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嚮其所轄各縣通電,呼籲軍民團结共同抗日;1931年9月25日,駐吉林省城的第25旅張作舟部開抵榆樹,宣佈抗日;同月末,東北邊防軍司令部駐吉副司令長官公署衛隊團團長馮占海率所部在永吉縣老營盤舉行抗日誓師大會,並通電全省;1931年10月初,鄧鐵梅在鳳城縣四區小湯溝顧傢堡子創建東北民衆自衛軍,鄧任司令。他們在裝備、訓練等方面相形見絀的情況下,在國民黨政府不抵抗和不援助的打擊下,在窮兇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壓迫和包圍下,自發地組織起“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各種名稱的抗日隊伍(統稱為抗日義勇軍),不顧一切,接竿而起,殺嚮抗日疆場。尤以馬占山為首的東北義勇軍首當其衝,率先於1931年11月與日本關東軍主力多門師團和張海鵬偽軍進行戰鬥,斃敵甚多,博得全國人民的喝彩和援助,成為一時的抗日民族英雄。
  義勇軍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决心,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意志,義勇軍的隊伍隨之擴大,加入義勇軍行列的不僅有為中國人民徹底解放和中華民族獨立而英勇奮鬥的共産黨人、工人、農民、學生和知識分子,而且還有地方官吏和土紳,甚至還有遍布東北各地的緑林隊伍和民間團體的“紅槍會”、“大刀會”等,他們也都紛紛舉起抗日義旗,同義勇軍以血肉勇敢地與日本侵略軍拼殺,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東北抗日義勇軍風起雲涌,盛極一時,發展之迅猛,參加階層之廣泛,在東北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從義勇軍興起,到1932年夏季,僅半年多的時間就發展到三十餘萬人。
  東北抗日義勇軍在孤懸敵後的種種睏難條件下,勇敢頑強地阻擊日軍進犯。中共滿洲省委對抗日義勇軍的興起和發展,曾在可能的條件下給予領導和幫助,東北各地黨組織不僅發動群衆支援義勇軍的鬥爭,動員工農參加義勇軍,而且派了許多共産黨員和進步群衆到義勇軍中工作,對義勇軍的抗日鬥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以後抗日聯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由於義勇軍不是共産黨領導的抗日隊伍,他們中的領導人物大多是一些舊軍隊的軍官,政治上比較後,相互間派別繁多,意見分歧,互相猜疑,甚至火摒,所率部隊成分復雜,紀律鬆弛,往往抗敵不足,擾民有餘僅持續年餘就在敵軍全面進攻、各個擊破的壓力之下,土崩瓦解,煙消雲散。事實證明,他們擔負不起領導群衆進行抗日鬥爭的重任,但它在中華民族解放鬥爭史上仍有其重要意義,它是一次大規模的民衆自發抵抗運動,揭開了東北抗日遊擊戰爭的序幕,它給日本侵略者的沉重打擊,延緩了日軍占領東北及擴大侵華戰爭的進程,它所體現的各階層人民共同抗敵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東北和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中共滿洲省委在領導與協助義勇軍鬥爭的同時,就註重建立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從1932年初開始,中共滿洲省委陸續派省委軍委書記楊林、楊靖宇等到南滿;中共大連市委書記童長榮到東滿;省委軍委書記趙尚志到巴彥、珠河;省委秘書長馮仲雲到湯原,進行創建抗日武裝的工作,先後建立起巴彥、磐石、海竜、延吉、琿春、汪清、安圖、和竜、珠河、密山、寧河、湯原、饒河等十幾支反日遊擊隊和抗日救國遊擊軍、綏寧反日同盟軍等,開展遊擊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者。同時,爭取偽軍嘩變,收編義勇軍殘餘部隊和其他一些如“山林隊”、“紅槍會”等反日武裝。各地反日遊擊隊在同日偽軍的浴血奮戰中不斷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從1932年1月到1933年9月,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以嶄新的思想風貌和戰鬥風格,活躍在抗日的戰場上,它以抗日救國為宗旨,密切和人民群衆結合在一起,英勇頑強、勇於獻身,使在日本侵略軍鐵蹄踐踏下的東北人民,從抗日遊擊隊的鬥爭中得到了鼓舞,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之所在。但是,東北人民抗日救國的迫切要求,受到了當時中共中央領導機關推行王明“左”傾政策的影響,在1932年6月召開的“北方會議”上規定包括東北在內的北方各省和南方革命根據地一樣進行土地革命,建立蘇维埃政權和紅軍,把堅持抗日鬥爭正確方向的中共滿洲省委書記羅登賢同志調離領導崗位,把省委和一些地方黨組織的負責人堅持援助義勇軍和聯合其它抗日武裝力量的正確主張和實際工作,斥之為“機會主義”,嚴重地脫離了當時東北工作的實際,不僅喪失了抗日義勇軍蓬勃發展的有利形勢,而且使反日遊擊隊的發展也受到不利影響。
  1933年1月3日,日本侵略者侵占山海關,嚮華北擴大侵略戰爭。1月7日,中華蘇维埃臨時中央政府、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宣言,鄭重提出:中國工農紅軍願在停止進攻蘇维埃區域,保證民衆的民主權力和武裝民衆的三個條件下,和國內任何軍隊訂立作戰協定,共同抗日。1月26日,《中央給滿洲各級黨部及全體黨員的信》(簡稱“一·二六指示信”),進一步提出了在東北地區實行全民族反日統一戰綫的方針,聯合各種反日武裝力量共同抗日。“一·二六指示信”提出的建立反日武裝統一戰綫的策略,切合東北實際情況,東北各地黨組織根據“一·二六指示信”的策略方針,停止了在東北實行土地革命的政策,將建立蘇维埃政權、紅軍遊擊隊,改變為建立抗日人民政府和人民革命軍。這一决定,意味着東北的反日遊擊隊組織將嚮反日武裝統一戰綫方向發展,標志着抗日武裝的統一化、正規化、序列化的開始和遊擊戰爭的新開端。
  從1933年9月到1936年2月,反日遊擊隊相繼改編成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同盟軍和東北反日聯合軍共6個軍,即: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前身是磐石南滿遊擊隊在1933年9月18日建立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獨立師的基礎上,於1934年11月改編而成立的。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宋鐵岩為政治部主任。下轄2個師,全軍約800餘人;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前身是東滿各縣遊擊隊在1934年3月組建成立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第1獨立師的基礎上,於1935年5月改編成立的。王德泰任軍長,東滿特委書記魏拯民兼政委,李學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全軍約1200人;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前身是東北反日遊擊隊哈東支隊(原珠河反日遊擊隊),在此基礎上,於1935年1月成立的。趙尚志任軍長兼第1師師長,馮仲雲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團。1935年9月至1936年春,擴編為6個團,相繼擴編成6個師,全軍約700餘人;
  東北抗日同盟軍第4軍:前身是密山人民反日革命軍和密山遊擊隊,在此基礎上,於1934年10月成立。李延祿任軍長兼第1師師長,何忠國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師。1935年又改稱東北反日聯合軍第4軍,全軍約230餘人;
  東北反日聯合軍第5軍:前身是綏寧反日同盟軍,在此基礎上,於1935年2月成立。周保中任軍長,鬍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轄2個師,全軍約900餘人;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6軍:前身是湯原反日遊擊隊總隊,在此基礎上,於1936年1月成立。夏雲傑任軍長,張壽籛(李兆麟)代理政治部主任,馮治綱任參謀長。下轄6個團,全軍約1000餘人。
  東北人民革命軍各軍在組建過程中和組建之後,進行了艱苦細緻的工作,爭取並團结了各種抗日武裝隊伍共同抗日。人民革命軍的英勇善戰和對抗日救國事業的忠誠,感召了各種抗日隊伍紛紛嚮人民革命軍靠攏。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和第2軍在成立軍部之前,各自先以軍的番號成立軍下屬的獨立師。第1軍獨立師於1933年9月18日成立,從1934年1月開始,獨立師便聯合幾支抗日義勇軍和山林隊共同作戰。2月 21日,獨立師司令部召集了17支抗日義勇軍隊伍代表參加的會議,通過了《東北抗日聯合軍宣言》,成立了東北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選舉楊靖宇為總指揮,以第1軍獨立師為中心,領導對日作戰,參加聯合作戰的義勇軍部隊達5000餘人;第2軍第1獨立師於1934年3月成立。1934年7月,獨立師一部聯合十餘支義勇軍、山林隊共同組成了抗日聯合軍指揮部,推選王德泰為指揮,參加聯合作戰的義勇軍、山林隊共1000餘人;第3軍在成立之前,於1934年3月,由珠河遊擊隊發起,召集了以“愛民”、“北來”、“好友”、“七省”為名的義勇軍、山林隊首腦會議,依照中共滿洲省委提出的三項條件(不投降、不賣國、收復失地,抗日到底;擁護民衆利益;允許民衆武裝抗日),决定成立東北反日聯合軍總司令部,推選趙尚志為總司令。第4軍、第5軍都是以我黨直接領導的抗日隊伍為骨幹,聯合救國軍餘部和其他抗日武裝隊伍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各地聯合軍指揮部、總司令部和同盟軍的建立,標志着以人民革命軍為中心的聯合各種抗日武裝力量的反日統一戰綫已初步形成。
  東北人民革命軍的成立、反日統一戰綫的形成、抗日遊擊戰爭的發展,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在兩年多的時間裏,人民革命軍各部由於執行反日統一戰綫的方針,實行符合實際的遊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在艱苦的環境中英勇奮戰,粉碎了日偽軍的多次“討伐”,發展壯大了自己的隊伍,並擴大了遊擊根據地,開闢了新的遊擊區,使東北抗日遊擊戰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好局面。
  1935年5月以來,發生了日本侵略華北和國民黨政府喪權辱國的《華北事變》,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宣言”指出:“我國傢我民族已處在千鈞一發的生死關頭。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呼籲全國“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人力、物力、財力、武力等)去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鬥”;並提出了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的主張。同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八一宣言”的發表和紅軍長徵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推動了抗日救國運動的蓬勃發展。身處抗日遊擊戰爭前綫的東北人民和東北人民革命軍指戰員更受到莫大鼓舞。在中國共産黨東北各地黨組織的領導下,1935年鼕,東北人民革命軍各部開始着手組建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2月20日,東北抗日聯軍發表了《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製宣言》,宣佈將人民革命軍、反日聯合軍、反日遊擊隊一律抗日聯軍、抗日遊擊隊。從1936年2月開始至1937年12月,東北抗日聯軍組建完畢。這個時期是東北抗日部隊第 2次改、擴編時期,也是抗日部隊進一步壯大時期,在這一時期,東北抗日部隊由過去的6個軍擴編到11個軍,並形成了東北抗日軍隊第一次統一的稱謂——東北抗日聯軍,它標志着東北遊擊戰爭迎來了新的高潮期。
  
  在這11個軍中,除第7軍是在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第4團基礎上改編成立的外,第8、9、10、11這4個軍是在義勇軍餘部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的。該、擴編後的11個抗日聯軍的建製如下:
  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前身是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於1936年7月改編成立。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宋鐵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前身是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於1936年3月改編成立。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治委員,李學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前身是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於1936年8月改編成立。趙尚志任軍長,張壽籛(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0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前身是東北抗日同盟軍第4軍,於1936年3月改編成立。李延祿任軍長,黃玉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師、3個遊擊團;
  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前身是原東北反日聯合軍第5軍,於1936年2月改編成立。周保中任軍長,柴世榮任副軍長,鬍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前身是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6軍,於1936年9月改編成立。夏雲傑任軍長,張壽籛(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代)。下轄4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7軍:前身是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第4團,於1936年11月擴編成立。陳榮久任軍長,崔石泉(崔庸健、朝鮮國籍)任參謀長。下轄3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前身是原東北民衆救國軍,於1936年9月收編並改編成立。謝文東任軍長(後叛變),滕鬆柏任副軍長(後叛變),劉曙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6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9軍:前身是原自衛軍吉林混成旅第2支隊,於1937年1月改編成立。李華堂任軍長(後叛變),李熙山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10軍:前身是原反日山林隊反滿抗日救國義勇軍汪雅臣部的“雙竜”隊,1936年曾改曾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8軍,於1936年11月改編成立。汪雅臣任軍長,張忠喜任副軍長,王維宇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0個團;
  東北抗日聯軍第11軍:前身是原東北反日山林隊祁緻中部的“明山”隊,1936年5月曾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獨立師,於1937年11月組建成立。祁緻中任軍長,金正國任政治部主任,白雲峰任參謀長(後叛變)。下轄1個師,師轄1、2、3旅。
  1936年1月,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團嚮中共滿洲省委傳達了關於撤銷滿洲省委,建立吉東、鬆江、東滿、南滿等四個省委和哈爾濱特委的指示。同年6月18日,中共滿洲省委的工作全部結束。在這期間,東北地區相繼成立了中共東南滿、吉東和北滿省委。為適應抗日遊擊戰爭的發展需要,東北抗日聯軍各軍按照其活動區域,先後組成3個路軍,劃分為新成立的各省委領導。新組建的3個路軍即:
  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下轄東北抗日聯軍第1、2軍,於1936年7月組成。楊靖宇任總司令,王德泰任副總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共6000餘人,歸南滿省委;
  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下轄東北抗日聯軍第4、5、7、8、10軍,以及救世軍王蔭武部、義勇軍姚振山部,於1937年10月組成並成立總指揮部。周保中任總指揮,崔石泉(崔庸健、朝鮮國籍)任參謀長,歸吉東省委;
  東北抗日聯軍第3路軍:下轄東北抗日聯軍第3、6、9、11軍,於1939年5月組成並成立總指揮部。張壽籛(李兆麟)任總指揮,馮仲雲任政委(1940年4月任),許亨植(李熙山、朝鮮國籍)任總參謀長,歸北滿臨時省委。
  1936年至1937年,是東北抗日聯軍迅速發展的年代。到1937年秋,已建成11個軍,達 30000餘人,並開闢了東南滿、吉東和北滿3大遊擊區,抗聯各軍在遼、吉、黑廣阔的原野所進行的大規模的遊擊戰爭,威脅着日偽統治,牽製了日偽軍近40 萬的主力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戰。東北抗日聯軍的組成,是執行黨的抗日統一戰綫方針的結果,它擴大了抗日軍隊,推動了東北抗日遊擊戰爭的發展。
  1938年1月至1939年10月,這一時期是東北抗日聯軍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繼續堅持抗日遊擊戰爭的時期。自1937年以來,日本侵略者為了鞏固侵華戰爭的後方基地,不斷往東北增兵。到1938年,日本在東北的兵力已達8個師團,並有偽軍和警察大隊數萬人。日偽當局以強大的兵力對抗聯部隊進行連續不斷地“討伐”;同時極力強化它在城鄉的法西斯統治。在城鎮它們瘋狂屠殺共産黨人和愛國者,摧毀抗日救國組織,嚴密控製人民活動;在農村它們加緊推行“集團部”政策,把分散居住的農戶強行遷到它控製的“部”中去,實行保甲製、連坐法;在抗日遊擊區它們實行慘無人道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割斷抗聯部隊與人民群衆的聯繫,斷絶抗聯部隊的給養來源。1937年底,日軍第4師團、第 10師團全部和第8師團一部共25000餘人,配以偽軍20000人,對鬆花江下遊地區(偽三江省)實行“討伐”。中共吉東、北滿兩省委分別作出决定,除留部分隊伍在原地活動,堅持鬥爭外,主力部隊衝破敵人包圍,到外綫作戰,開闢新遊擊區。1938年7月,第2路軍主力部隊開始西徵,嚮五常、舒蘭一帶突進。但是在7月31日,時任5軍政治部主任宋一夫在西徵途中攜款叛變投敵,供出了我軍西徵計劃,2路軍西徵雖打亂了敵人的重點“討伐”部署,但部隊損失嚴重,未能實現預期目的。
  與此同時,北滿抗聯部隊的4個軍(3、6、9、11軍,後來的第3路軍)也於1938年8月開始實行遠征,嚮位於小興安嶺西麓嫩江流域的黑嫩平原挺進。北滿抗日部隊的遠征,粉碎了敵人“聚殲”抗聯部隊於鬆花江下遊的圖謀,保存了主力,為開闢黑嫩平原抗日遊擊區、組建第3路軍奠定了基礎。
  抗聯第1路軍的形勢非常嚴峻,軍需激揚無源,南滿遊擊區遭到破壞,1938年初,不得不離開本溪、寬甸、枑仁遊擊區,嚮輯安老嶺山區轉移。1938年6月29日,抗聯第1軍第1師師長程斌叛變,嚮敵人供出了1路軍的行動計劃,使第1路軍行動更加睏難。為適應形勢的變化,1路軍領導於1938年8月後,召開了緊急會議,决定取消1、2軍番號,實行新的建製,將1路軍編成3個方面軍、1個警衛旅,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委,魏拯民任副總司令兼政治部主任。
  1939年2、3月間,日偽軍出動6000餘人對牡丹江下遊刁翎一帶的第2路軍部隊實行“圍剿”。
  1939年5月,北滿抗聯部隊的4個軍,在德都朝陽山後方基地正式成立了抗聯第3路軍,並相繼建立了竜北、竜南兩個地區性的指揮部,分別指揮各部隊,以突襲方式攻擊敵人薄弱環節,屢屢獲勝。
  1939年10月,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調集了75000人的兵力,開始對東南滿地區楊靖宇領導的部隊實行重點“討伐”,部隊減員很大。
  1939年10月至1941年底,東北抗日聯軍陷入了敵人重重包圍的極端困苦時期。楊靖宇領導的第1路軍各部指戰員們,在缺衣少食的條件下,與超過自己幾十倍的敵人頻繁作戰,部隊減員過大,無法補充,睏難日益加重,遊擊戰爭遭到嚴重挫折,楊靖宇同志不幸於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縣境內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日偽軍層層包圍最後壯烈犧牲。魏拯民抱病出徵,繼續指揮戰鬥。鑒於形勢的惡化,魏拯民於 1940年3月13日至15日,主持召開了中共南滿省委和第1路軍領導幹部會議,根據會議的决定,第1路軍所屬部隊進一步化整為零,進行分散遊擊,伺機殲敵,並提出加強地方黨的工作要求,第1路軍至此開始了小股部隊分散活動打擊敵人的遊擊戰爭。
  第2路軍由於部隊給養極端缺乏,戰鬥頻繁,部隊大量減員無法補充,和1路軍一樣,遭到嚴重挫折。
  第3路軍與1、2路軍的情勢相差無幾,因敵我力量相比懸殊,兵員無法補充,戰鬥到1940年2月,第3路軍衹存500餘人。
  東北抗日聯軍遭受了空前的嚴重睏難和挫折,東北黨組織和抗聯領導人於1940年1月底至2月初,在蘇聯伯力舉行了吉東、北滿黨代表會議,總結了東北遊擊運動的經驗教訓,確定今後鬥爭策略,形成了《關於東北抗日救國運動的新提綱草案》,規定了繼續堅持東北抗日遊擊戰爭的戰鬥任務。並根據鬥爭形勢,建議東北抗聯各路軍下一律實行支隊建製,在路軍以下設“支隊—大隊—中隊—小隊”,開展激動靈活的分散的小型遊擊戰爭。擬將第1路軍編為第1、4、7支隊;第2路軍編為第2、5、8支隊;第3路軍編為第3、6、9、12支隊。同時與蘇方代表會商,正式確立了蘇聯遠東軍援助東北抗日聯軍的方式。
  1940年4月上旬,第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嚮第7軍傳達了吉、北兩省委黨代表會議精神,將第7軍改編為第2路軍第2支隊。支隊長王汝起,副支隊長劉雁來,政委王效明。
  1940年4月中旬,馮仲雲就任第3路軍政治委員,在張壽籛(李兆麟)的主持下,正式將第3路軍所屬部隊改編為第3、6、9、12支隊。
  1941年3月中旬,第1路軍第2方面軍在東寧縣境改編為抗日聯軍第1支隊。
  1940年11月至1941年12月,因抗聯部隊損失嚴重,抗聯第1路軍、第2路軍和第3路軍大部,相繼越界到蘇聯境內進行休整,東北戰場上衹留下了少數小股抗聯部隊同敵人作戰,進行遊擊活動。
  蘇聯遠東軍援助東北抗日聯軍正式關係的確立,為抗聯部隊休整創造了有利條件。1941年12 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第2次世界大戰形成。在新的國際形勢下,抗聯領導人經過反復討論,决定以主要精力對部隊進行整訓,保存部隊實力,提高部隊素質,作好戰鬥準備,迎接最後打敗日本侵略者,光復中國東北的戰鬥。
  從1936年中共滿洲省委取消後至1942年,東北黨組織幾乎與中共中央失去了一切聯繫,這一時期全國都在進行抗日鬥爭,處於極其艱苦的時期,東北的抗日鬥爭已成為局部的鬥爭。
  1942年8月1日,東北抗日聯軍在蘇聯正式組成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亦稱蘇聯遠東方面軍步兵第88旅),周保中任旅長,張壽籛(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長,崔石泉(崔庸健、朝鮮國籍)任參謀長。下轄4個教導營、2個直屬連(迫擊炮、通訊)。同年9月 13日,在原東南滿、吉東、北滿等黨組織基礎上,成立了統一的中共東北黨組織特別支部局執行委員會(簡稱“東北黨委員會”),並千方百計與中共中央取得聯繫、聽候指示。百般設法尋找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同志的著作,如饑似渴地學習和領會黨中央的指導思想、方針和政策,按照正規軍建設的要求和戰時需要,結合東北抗日遊擊戰爭的實際,在蘇軍的幫助下,對指戰員進行係統的現代化軍事訓練,包括爆破、空降、滑雪、通信等特殊技能的訓練,為最後勝利進軍東北,光復國土奠定了基礎。
  在蘇聯境內整訓的3年多時間裏,教導旅一邊整訓,一邊從營地陸續派出小部隊返回祖國東北進行敵情偵察和各種遊擊活動,收集大量情報,對抗聯部隊配合蘇軍進軍中國東北,最後戰勝日本帝國主義,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4年,在中國抗日戰爭敵後戰場上,八路軍和新四軍開始進行局部反攻。到1945年上半年,已將日本侵略軍圍困於華北、山東、蘇北、蘇南等幾個大中城市和交通沿綫的狹小地帶,冀熱遼區的部隊挺進到熱河作戰。
  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投降,日本帝國主義更加孤立。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對日宣戰,並派出遠東軍進入東北戰場。在蘇聯整訓的東北教導旅空降人員和在東北各地堅持遊擊戰爭的部隊,以及執行偵察任務的部隊、抗聯地下工作幹部組織的軍隊,積極配合蘇軍作戰,打擊日本侵略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東北抗日聯軍部隊利用與蘇軍配合作戰的有利條件,迅速占領了長春、哈爾濱、瀋陽、吉林、佳木斯、齊齊哈爾、延吉、北安、綏化、海竜等70餘座大中城市和縣鎮,並在蘇軍配合下,發動群衆,摧毀敵偽勢力,擴建部隊,維護社會秩序,保衛抗戰勝利成果,接應八路軍、新四軍部隊挺進東北,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成立。1945年10月20日,周保中、崔石泉(崔庸健、朝鮮國籍)等同志嚮東北局移交了組織關係,中共東北黨委員會完成了歷史使命即行撤銷。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將東北抗聯與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合併,改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周保中任副總司令。1946年1月,又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至此,東北抗日聯軍勝利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東北抗日聯軍14年艱苦卓絶的英勇鬥爭,黨和人民給予了高度評價,正如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决定中指出:“前東北地下黨組織之黨員與抗聯幹部同志們,在黨中央領導與抗日救國的總的政策之下,曾在極艱難復雜環境中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偽滿洲國進行了長期的殘酷的英勇鬥爭,曾得到東北人民的愛戴。‘八一五’東北光復初期,又協同蘇聯紅軍及八路軍、新四軍,最後擊敗日寇,解放了東北。是中國黨光榮歷史不可分的一部分。”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是一部英勇的艱苦卓絶的鬥爭史,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歷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東北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拯救中華民族的一部鮮血寫就的歷史。東北抗日聯軍僅有近4萬人的軍隊牽製了近40萬的日偽正規軍,有利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鬥爭,在中國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他們可歌可泣、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是中華民族爭取獨立寧死不屈精神的集中體現。它的英勇不屈的鬥爭精神和建樹的抗日業績,表明了它不愧為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軍隊。中國人民尤其是東北人民將永遠銘記東北抗日聯軍在祖國危亡的年代裏為民族解放所建樹的豐功偉績,永遠不會忘記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中犧牲的革命先烈、共産黨員和愛國志士;永遠不會忘記許多朝鮮共産主義者和革命戰士同中國人民並肩戰鬥、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用鮮血凝成的深厚的戰鬥情誼。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鬥爭精神、艱苦卓絶的戰鬥事跡,將永遠鼓舞人民前進!
  
  電視劇:東北抗聯
  地區:中國
  語言:中文
  發行時間:2007年
  劇情概要:
  1931年9月18日,是瀋陽北郊農民趙林迎親的好日子,一路上日本軍人又在演習,善良的中國百姓並不知道,一場災難正在逼近。新娘秀英上了大花轎已經走了,新郎趙林吹着鎖吶來接親了,財主婆楊玉姑偷天換日,為自己傻兒子搶來一個媳婦。秀英發現不對奮力抗爭,被強綁進洞房。中共滿洲省委張應竜、何成湘、金伯陽、中央特派員羅登員等對日軍的頻繁活動已經有所警覺,並嚮中央領導報告。日本關東軍特務機關板垣、石原等緊張地密謀策劃陰謀。陷入痛苦的趙林藉酒澆愁,被秀娟一盆冷水澆醒,他去找警察署的堂兄藉槍報仇,在小路上與跟着日本浪人去照像的酒鬼羅鍋張等不期而遇。趙林被楊傢打出門外,昏倒在地。警務處長黃顯聲感到情況不對,就和熊飛一起到北大營六旅駐地,然而北大營按命令毫無戒備。晚上10時20 分,柳條溝鐵路一聲爆炸,一場精心策劃的事變開始……
   东北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