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s: 东北抗日联军

Country: 中国  

Dynasty: 中国抗日战争

Type of Event: Military

Start Date: 1936 ADJuly

End Date: 1936 AD  

Where: 东北

Participants: 杨靖宇

Event Details:

  东北抗日联军组成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人数最多时有4万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军是在反日游击队(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四、五两军是在王德林的救国军、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余部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军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
  1936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1936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成立,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1936年7月末,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成立,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军编成。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由原东北抗日同盟第四军改编成立,李延禄任军长,黄玉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师3个游击团。
  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由原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成立,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
  1936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四团改编成立,陈荣久任军长,崔石泉任参谋长。下辖3个师。
  1936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由原东北民众救国军改编成立,谢文东(后叛变)任军长,滕松柏(后叛变)任副军长,刘曙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6个师。
  1936年冬,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改编成立,汪雅臣任军长,张忠喜任副军长,王维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0个团。
  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成立,由东北抗日联军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路军编成。周保中任总指挥,赵尚志任副总指挥(1940年2月任),崔石泉任参谋长。
  1936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成立,赵尚志任军长,张寿篯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0个师。
  1936年9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改编成立,夏云杰任军长,张寿篯任政治部主任(代)。下辖4个师。
  1937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由原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队改编成立,李华堂(后叛变)任军长。下辖3个师。
  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由原东北山林义勇军改编成立,祁致中任军长,金正国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个师。
  1939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成立,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路军编成。张寿篯任总指挥,冯仲云(1940年4月任)任政治委员,许亨植任总参谋长。
  1942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军组成。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篯任政治副旅长,崔石泉任副参谋长。下辖4个教导营。
  1936年2月至1937年12月是东北抗日联军组成,东北游击战争的新高潮期。
  1938年1月至1939年1月是东北抗日联军配合全国抗战,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时期。
  1939年1月至1940年是东北抗日联军陷入敌人重重包围的极端苦斗时期。
  1941年至1945年是东北抗日联军开展小型游击战和转入苏联整训时期。
  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之后,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动摇了侵略者的大后方,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调集大批部队一次又一次进行疯狂地“讨伐”,实施“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加之抗日联军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地方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山上密营损失殆尽,粮食、药品、盐等给养完全断绝,许多优秀的指战员壮烈牺牲,部队损失惨重。从1939年到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转入极端艰苦的斗争阶段。但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意志没有被打垮,抗联部队缩编,开展小型游击战争,保存了一部分精华和骨干力量,进入苏联境内整训。在苏联整训期间不断派小部队深入中国抗联游击区进行游击战,直到1945年8月,他们配合苏军重新进入东北,在解放东北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对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给东北同胞的电文中称赞东北抗日军队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曾专门做出决定,表彰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功绩,称赞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文中再次指出抗联斗争是光荣的,称“此种光荣历史应受到党的承认和重。”
  东北抗日联军名义上是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实际上和延安没有直接军事联系,是在苏联支持下的抗日队伍,越过中共直接受共产国际战略领导。游击队军服是模仿苏联红军军服。
  其中东北抗日联军有不少朝鲜人。战后,在苏联帮助下,他们组建了朝鲜劳动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领导人(金日成、崔庸健)多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层军官。
  
  抗联历史概述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是中国人民抗日军队的组成部分,是一支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它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奋起自卫,在长达14年之久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敌人,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阶层人民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斗争的高潮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余部、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基础上产生和建立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我党在东北没有武装力量。在1927年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之前,东北地区甚至没有统一的党组织。“八七”会议之后,中共中央派顺直省委组织部长兼秘书长陈为人到东北筹建东北地区党的统一组织——中共满洲省委。1927年10月24日,在哈尔滨道里中国十三道街48号,由陈为人同志主持召开了有哈尔滨、大连、长春、沈阳等地共40名党员代表参加的东北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我们在满洲的政纲》和满洲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两个《决议案》,宣布中共满洲省临时委员会成立,选举陈为人为临时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决定“临委机关”设在奉天(今沈阳),同时向东北各地党组织发出了第一号通告,宣布中共满洲省临委成立,领导奉、吉、黑三省党委。这次会议,标志着东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会议并没有决定建立革命武装。
  1928年9月,中共满洲省临委改为中共满洲省委,从此,东北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党的领导机构,有力地推动了东北三省各地党组织工作的开展。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东北的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运、军运的斗争,日益高涨,中共满洲省委成为东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领导核心。中共满洲省委在“九·一八”事变前,在东北的主要任务是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为中心进行革命斗争的。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占中国东三省的战争。1931年9月 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投降帝国主义的罪恶,指出日本要变东北为其殖民地,号召东北人民奋起抵抗,赶走日本侵略者。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斥责国民党政府卖国不抵抗的政策,号召全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1年9月21日,流亡到北平的东北籍学生3000余人成立“东北学生抗日会”,组织“敢死队”,决心“与倭贼拼争”;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要求“在满洲更应该加紧地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组织“兵变与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的打击”;1931年9月23日,中共满洲省委作出《关于士兵工作紧急决议》,发出党要组织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游击战争的号召;193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向中共满洲省委发出《关于满洲士兵工作的指示》,指出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游击队和开辟游击区。同月,《红旗周报》第20期发表了周恩来的文章《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与我们党当前任务》,指出,现在组织“救国义勇军的组织已成为工农劳苦群众的普遍要求,我们要领导工农及一切被压迫民众自己组织武装的救国义勇军”。随即,中共满洲省委作出在各地创建反日游击队和开展游击战争的决定。
  在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日浪潮的影响下,一些爱国的、有民族气节的东北军部分官兵纷纷起来抗日。1931年9月24日,驻依兰镇守使兼第24旅旅长李杜向其所辖各县通电,呼吁军民团结共同抗日;1931年9月25日,驻吉林省城的第25旅张作舟部开抵榆树,宣布抗日;同月末,东北边防军司令部驻吉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团长冯占海率所部在永吉县老营盘举行抗日誓师大会,并通电全省;1931年10月初,邓铁梅在凤城县四区小汤沟顾家堡子创建东北民众自卫军,邓任司令。他们在装备、训练等方面相形见绌的情况下,在国民党政府不抵抗和不援助的打击下,在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压迫和包围下,自发地组织起“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各种名称的抗日队伍(统称为抗日义勇军),不顾一切,接竿而起,杀向抗日疆场。尤以马占山为首的东北义勇军首当其冲,率先于1931年11月与日本关东军主力多门师团和张海鹏伪军进行战斗,毙敌甚多,博得全国人民的喝彩和援助,成为一时的抗日民族英雄。
  义勇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决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义勇军的队伍随之扩大,加入义勇军行列的不仅有为中国人民彻底解放和中华民族独立而英勇奋斗的共产党人、工人、农民、学生和知识分子,而且还有地方官吏和土绅,甚至还有遍布东北各地的绿林队伍和民间团体的“红枪会”、“大刀会”等,他们也都纷纷举起抗日义旗,同义勇军以血肉勇敢地与日本侵略军拼杀,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东北抗日义勇军风起云涌,盛极一时,发展之迅猛,参加阶层之广泛,在东北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从义勇军兴起,到1932年夏季,仅半年多的时间就发展到三十余万人。
  东北抗日义勇军在孤悬敌后的种种困难条件下,勇敢顽强地阻击日军进犯。中共满洲省委对抗日义勇军的兴起和发展,曾在可能的条件下给予领导和帮助,东北各地党组织不仅发动群众支援义勇军的斗争,动员工农参加义勇军,而且派了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到义勇军中工作,对义勇军的抗日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以后抗日联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由于义勇军不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他们中的领导人物大多是一些旧军队的军官,政治上比较落后,相互间派别繁多,意见分歧,互相猜疑,甚至火摒,所率部队成分复杂,纪律松弛,往往抗敌不足,扰民有余仅持续年余就在敌军全面进攻、各个击破的压力之下,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事实证明,他们担负不起领导群众进行抗日斗争的重任,但它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仍有其重要意义,它是一次大规模的民众自发抵抗运动,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它给日本侵略者的沉重打击,延缓了日军占领东北及扩大侵华战争的进程,它所体现的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东北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共满洲省委在领导与协助义勇军斗争的同时,就注重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从1932年初开始,中共满洲省委陆续派省委军委书记杨林、杨靖宇等到南满;中共大连市委书记童长荣到东满;省委军委书记赵尚志到巴彦、珠河;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到汤原,进行创建抗日武装的工作,先后建立起巴彦、磐石、海龙、延吉、珲春、汪清、安图、和龙、珠河、密山、宁河、汤原、饶河等十几支反日游击队和抗日救国游击军、绥宁反日同盟军等,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同时,争取伪军哗变,收编义勇军残余部队和其他一些如“山林队”、“红枪会”等反日武装。各地反日游击队在同日伪军的浴血奋战中不断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从1932年1月到1933年9月,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以崭新的思想风貌和战斗风格,活跃在抗日的战场上,它以抗日救国为宗旨,密切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英勇顽强、勇于献身,使在日本侵略军铁蹄践踏下的东北人民,从抗日游击队的斗争中得到了鼓舞,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之所在。但是,东北人民抗日救国的迫切要求,受到了当时中共中央领导机关推行王明“左”倾政策的影响,在1932年6月召开的“北方会议”上规定包括东北在内的北方各省和南方革命根据地一样进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红军,把坚持抗日斗争正确方向的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同志调离领导岗位,把省委和一些地方党组织的负责人坚持援助义勇军和联合其它抗日武装力量的正确主张和实际工作,斥之为“机会主义”,严重地脱离了当时东北工作的实际,不仅丧失了抗日义勇军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而且使反日游击队的发展也受到不利影响。
  1933年1月3日,日本侵略者侵占山海关,向华北扩大侵略战争。1月7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宣言,郑重提出:中国工农红军愿在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力和武装民众的三个条件下,和国内任何军队订立作战协定,共同抗日。1月26日,《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进一步提出了在东北地区实行全民族反日统一战线的方针,联合各种反日武装力量共同抗日。“一·二六指示信”提出的建立反日武装统一战线的策略,切合东北实际情况,东北各地党组织根据“一·二六指示信”的策略方针,停止了在东北实行土地革命的政策,将建立苏维埃政权、红军游击队,改变为建立抗日人民政府和人民革命军。这一决定,意味着东北的反日游击队组织将向反日武装统一战线方向发展,标志着抗日武装的统一化、正规化、序列化的开始和游击战争的新开端。
  从1933年9月到1936年2月,反日游击队相继改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同盟军和东北反日联合军共6个军,即: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前身是磐石南满游击队在1933年9月18日建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的基础上,于1934年11月改编而成立的。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为政治部主任。下辖2个师,全军约800余人;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前身是东满各县游击队在1934年3月组建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第1独立师的基础上,于1935年5月改编成立的。王德泰任军长,东满特委书记魏拯民兼政委,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全军约1200人;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前身是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原珠河反日游击队),在此基础上,于1935年1月成立的。赵尚志任军长兼第1师师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团。1935年9月至1936年春,扩编为6个团,相继扩编成6个师,全军约700余人;
  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前身是密山人民反日革命军和密山游击队,在此基础上,于1934年10月成立。李延禄任军长兼第1师师长,何忠国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师。1935年又改称东北反日联合军第4军,全军约230余人;
  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前身是绥宁反日同盟军,在此基础上,于1935年2月成立。周保中任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辖2个师,全军约900余人;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前身是汤原反日游击队总队,在此基础上,于1936年1月成立。夏云杰任军长,张寿篯(李兆麟)代理政治部主任,冯治纲任参谋长。下辖6个团,全军约1000余人。
  东北人民革命军各军在组建过程中和组建之后,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工作,争取并团结了各种抗日武装队伍共同抗日。人民革命军的英勇善战和对抗日救国事业的忠诚,感召了各种抗日队伍纷纷向人民革命军靠拢。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和第2军在成立军部之前,各自先以军的番号成立军下属的独立师。第1军独立师于1933年9月18日成立,从1934年1月开始,独立师便联合几支抗日义勇军和山林队共同作战。2月 21日,独立师司令部召集了17支抗日义勇军队伍代表参加的会议,通过了《东北抗日联合军宣言》,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选举杨靖宇为总指挥,以第1军独立师为中心,领导对日作战,参加联合作战的义勇军部队达5000余人;第2军第1独立师于1934年3月成立。1934年7月,独立师一部联合十余支义勇军、山林队共同组成了抗日联合军指挥部,推选王德泰为指挥,参加联合作战的义勇军、山林队共1000余人;第3军在成立之前,于1934年3月,由珠河游击队发起,召集了以“爱民”、“北来”、“好友”、“七省”为名的义勇军、山林队首脑会议,依照中共满洲省委提出的三项条件(不投降、不卖国、收复失地,抗日到底;拥护民众利益;允许民众武装抗日),决定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推选赵尚志为总司令。第4军、第5军都是以我党直接领导的抗日队伍为骨干,联合救国军余部和其他抗日武装队伍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各地联合军指挥部、总司令部和同盟军的建立,标志着以人民革命军为中心的联合各种抗日武装力量的反日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
  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成立、反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人民革命军各部由于执行反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实行符合实际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艰苦的环境中英勇奋战,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讨伐”,发展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并扩大了游击根据地,开辟了新的游击区,使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局面。
  1935年5月以来,发生了日本侵略华北和国民党政府丧权辱国的《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指出:“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呼吁全国“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并提出了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主张。同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八一宣言”的发表和红军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抗日救国运动的蓬勃发展。身处抗日游击战争前线的东北人民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指战员更受到莫大鼓舞。在中国共产党东北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冬,东北人民革命军各部开始着手组建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2月20日,东北抗日联军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宣布将人民革命军、反日联合军、反日游击队一律抗日联军、抗日游击队。从1936年2月开始至1937年12月,东北抗日联军组建完毕。这个时期是东北抗日部队第 2次改、扩编时期,也是抗日部队进一步壮大时期,在这一时期,东北抗日部队由过去的6个军扩编到11个军,并形成了东北抗日军队第一次统一的称谓——东北抗日联军,它标志着东北游击战争迎来了新的高潮期。
  
  在这11个军中,除第7军是在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第4团基础上改编成立的外,第8、9、10、11这4个军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该、扩编后的11个抗日联军的建制如下:
  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于1936年7月改编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于1936年3月改编成立。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李学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于1936年8月改编成立。赵尚志任军长,张寿篯(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0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前身是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于1936年3月改编成立。李延禄任军长,黄玉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师、3个游击团;
  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前身是原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于1936年2月改编成立。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于1936年9月改编成立。夏云杰任军长,张寿篯(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代)。下辖4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前身是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第4团,于1936年11月扩编成立。陈荣久任军长,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任参谋长。下辖3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8军:前身是原东北民众救国军,于1936年9月收编并改编成立。谢文东任军长(后叛变),滕松柏任副军长(后叛变),刘曙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6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前身是原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2支队,于1937年1月改编成立。李华堂任军长(后叛变),李熙山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
  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前身是原反日山林队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汪雅臣部的“双龙”队,1936年曾改曾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8军,于1936年11月改编成立。汪雅臣任军长,张忠喜任副军长,王维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0个团;
  东北抗日联军第11军:前身是原东北反日山林队祁致中部的“明山”队,1936年5月曾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于1937年11月组建成立。祁致中任军长,金正国任政治部主任,白云峰任参谋长(后叛变)。下辖1个师,师辖1、2、3旅。
  1936年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向中共满洲省委传达了关于撤销满洲省委,建立吉东、松江、东满、南满等四个省委和哈尔滨特委的指示。同年6月18日,中共满洲省委的工作全部结束。在这期间,东北地区相继成立了中共东南满、吉东和北满省委。为适应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需要,东北抗日联军各军按照其活动区域,先后组成3个路军,划分为新成立的各省委领导。新组建的3个路军即:
  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下辖东北抗日联军第1、2军,于1936年7月组成。杨靖宇任总司令,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共6000余人,归南满省委;
  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下辖东北抗日联军第4、5、7、8、10军,以及救世军王荫武部、义勇军姚振山部,于1937年10月组成并成立总指挥部。周保中任总指挥,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任参谋长,归吉东省委;
  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下辖东北抗日联军第3、6、9、11军,于1939年5月组成并成立总指挥部。张寿篯(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委(1940年4月任),许亨植(李熙山、朝鲜国籍)任总参谋长,归北满临时省委。
  1936年至1937年,是东北抗日联军迅速发展的年代。到1937年秋,已建成11个军,达 30000余人,并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3大游击区,抗联各军在辽、吉、黑广阔的原野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威胁着日伪统治,牵制了日伪军近40 万的主力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是执行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结果,它扩大了抗日军队,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1938年1月至1939年10月,这一时期是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时期。自1937年以来,日本侵略者为了巩固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不断往东北增兵。到1938年,日本在东北的兵力已达8个师团,并有伪军和警察大队数万人。日伪当局以强大的兵力对抗联部队进行连续不断地“讨伐”;同时极力强化它在城乡的法西斯统治。在城镇它们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者,摧毁抗日救国组织,严密控制人民活动;在农村它们加紧推行“集团部落”政策,把分散居住的农户强行迁到它控制的“部落”中去,实行保甲制、连坐法;在抗日游击区它们实行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割断抗联部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断绝抗联部队的给养来源。1937年底,日军第4师团、第 10师团全部和第8师团一部共25000余人,配以伪军20000人,对松花江下游地区(伪三江省)实行“讨伐”。中共吉东、北满两省委分别作出决定,除留部分队伍在原地活动,坚持斗争外,主力部队冲破敌人包围,到外线作战,开辟新游击区。1938年7月,第2路军主力部队开始西征,向五常、舒兰一带突进。但是在7月31日,时任5军政治部主任宋一夫在西征途中携款叛变投敌,供出了我军西征计划,2路军西征虽打乱了敌人的重点“讨伐”部署,但部队损失严重,未能实现预期目的。
  与此同时,北满抗联部队的4个军(3、6、9、11军,后来的第3路军)也于1938年8月开始实行远征,向位于小兴安岭西麓嫩江流域的黑嫩平原挺进。北满抗日部队的远征,粉碎了敌人“聚歼”抗联部队于松花江下游的图谋,保存了主力,为开辟黑嫩平原抗日游击区、组建第3路军奠定了基础。
  抗联第1路军的形势非常严峻,军需激扬无源,南满游击区遭到破坏,1938年初,不得不离开本溪、宽甸、枑仁游击区,向辑安老岭山区转移。1938年6月29日,抗联第1军第1师师长程斌叛变,向敌人供出了1路军的行动计划,使第1路军行动更加困难。为适应形势的变化,1路军领导于1938年8月后,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取消1、2军番号,实行新的建制,将1路军编成3个方面军、1个警卫旅,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魏拯民任副总司令兼政治部主任。
  1939年2、3月间,日伪军出动6000余人对牡丹江下游刁翎一带的第2路军部队实行“围剿”。
  1939年5月,北满抗联部队的4个军,在德都朝阳山后方基地正式成立了抗联第3路军,并相继建立了龙北、龙南两个地区性的指挥部,分别指挥各部队,以突袭方式攻击敌人薄弱环节,屡屡获胜。
  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集了75000人的兵力,开始对东南满地区杨靖宇领导的部队实行重点“讨伐”,部队减员很大。
  1939年10月至1941年底,东北抗日联军陷入了敌人重重包围的极端困苦时期。杨靖宇领导的第1路军各部指战员们,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与超过自己几十倍的敌人频繁作战,部队减员过大,无法补充,困难日益加重,游击战争遭到严重挫折,杨靖宇同志不幸于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县境内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日伪军层层包围最后壮烈牺牲。魏拯民抱病出征,继续指挥战斗。鉴于形势的恶化,魏拯民于 1940年3月13日至15日,主持召开了中共南满省委和第1路军领导干部会议,根据会议的决定,第1路军所属部队进一步化整为零,进行分散游击,伺机歼敌,并提出加强地方党的工作要求,第1路军至此开始了小股部队分散活动打击敌人的游击战争。
  第2路军由于部队给养极端缺乏,战斗频繁,部队大量减员无法补充,和1路军一样,遭到严重挫折。
  第3路军与1、2路军的情势相差无几,因敌我力量相比悬殊,兵员无法补充,战斗到1940年2月,第3路军只存500余人。
  东北抗日联军遭受了空前的严重困难和挫折,东北党组织和抗联领导人于1940年1月底至2月初,在苏联伯力举行了吉东、北满党代表会议,总结了东北游击运动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斗争策略,形成了《关于东北抗日救国运动的新提纲草案》,规定了继续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斗任务。并根据斗争形势,建议东北抗联各路军下一律实行支队建制,在路军以下设“支队—大队—中队—小队”,开展激动灵活的分散的小型游击战争。拟将第1路军编为第1、4、7支队;第2路军编为第2、5、8支队;第3路军编为第3、6、9、12支队。同时与苏方代表会商,正式确立了苏联远东军援助东北抗日联军的方式。
  1940年4月上旬,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向第7军传达了吉、北两省委党代表会议精神,将第7军改编为第2路军第2支队。支队长王汝起,副支队长刘雁来,政委王效明。
  1940年4月中旬,冯仲云就任第3路军政治委员,在张寿篯(李兆麟)的主持下,正式将第3路军所属部队改编为第3、6、9、12支队。
  1941年3月中旬,第1路军第2方面军在东宁县境改编为抗日联军第1支队。
  1940年11月至1941年12月,因抗联部队损失严重,抗联第1路军、第2路军和第3路军大部,相继越界到苏联境内进行休整,东北战场上只留下了少数小股抗联部队同敌人作战,进行游击活动。
  苏联远东军援助东北抗日联军正式关系的确立,为抗联部队休整创造了有利条件。1941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第2次世界大战形成。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抗联领导人经过反复讨论,决定以主要精力对部队进行整训,保存部队实力,提高部队素质,作好战斗准备,迎接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光复中国东北的战斗。
  从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取消后至1942年,东北党组织几乎与中共中央失去了一切联系,这一时期全国都在进行抗日斗争,处于极其艰苦的时期,东北的抗日斗争已成为局部的斗争。
  1942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在苏联正式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亦称苏联远东方面军步兵第88旅),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篯(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任参谋长。下辖4个教导营、2个直属连(迫击炮、通讯)。同年9月 13日,在原东南满、吉东、北满等党组织基础上,成立了统一的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执行委员会(简称“东北党委员会”),并千方百计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听候指示。百般设法寻找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同志的著作,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领会党中央的指导思想、方针和政策,按照正规军建设的要求和战时需要,结合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实际,在苏军的帮助下,对指战员进行系统的现代化军事训练,包括爆破、空降、滑雪、通信等特殊技能的训练,为最后胜利进军东北,光复国土奠定了基础。
  在苏联境内整训的3年多时间里,教导旅一边整训,一边从营地陆续派出小部队返回祖国东北进行敌情侦察和各种游击活动,收集大量情报,对抗联部队配合苏军进军中国东北,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4年,在中国抗日战争敌后战场上,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始进行局部反攻。到1945年上半年,已将日本侵略军围困于华北、山东、苏北、苏南等几个大中城市和交通沿线的狭小地带,冀热辽区的部队挺进到热河作战。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投降,日本帝国主义更加孤立。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并派出远东军进入东北战场。在苏联整训的东北教导旅空降人员和在东北各地坚持游击战争的部队,以及执行侦察任务的部队、抗联地下工作干部组织的军队,积极配合苏军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抗日联军部队利用与苏军配合作战的有利条件,迅速占领了长春、哈尔滨、沈阳、吉林、佳木斯、齐齐哈尔、延吉、北安、绥化、海龙等70余座大中城市和县镇,并在苏军配合下,发动群众,摧毁敌伪势力,扩建部队,维护社会秩序,保卫抗战胜利成果,接应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挺进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1945年9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成立。1945年10月20日,周保中、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等同志向东北局移交了组织关系,中共东北党委员会完成了历史使命即行撤销。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抗联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并,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周保中任副总司令。1946年1月,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至此,东北抗日联军胜利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党和人民给予了高度评价,正如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中指出:“前东北地下党组织之党员与抗联干部同志们,在党中央领导与抗日救国的总的政策之下,曾在极艰难复杂环境中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洲国进行了长期的残酷的英勇斗争,曾得到东北人民的爱戴。‘八一五’东北光复初期,又协同苏联红军及八路军、新四军,最后击败日寇,解放了东北。是中国党光荣历史不可分的一部分。”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是一部英勇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东北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拯救中华民族的一部鲜血写就的历史。东北抗日联军仅有近4万人的军队牵制了近40万的日伪正规军,有利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建树的抗日业绩,表明了它不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将永远铭记东北抗日联军在祖国危亡的年代里为民族解放所建树的丰功伟绩,永远不会忘记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永远不会忘记许多朝鲜共产主义者和革命战士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用鲜血凝成的深厚的战斗情谊。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精神、艰苦卓绝的战斗事迹,将永远鼓舞人民前进!
  
  电视剧:东北抗联
  地区:中国
  语言:中文
  发行时间:2007年
  剧情概要:
  1931年9月18日,是沈阳北郊农民赵林迎亲的好日子,一路上日本军人又在演习,善良的中国百姓并不知道,一场灾难正在逼近。新娘秀英上了大花轿已经走了,新郎赵林吹着锁呐来接亲了,财主婆杨玉姑偷天换日,为自己傻儿子抢来一个媳妇。秀英发现不对奋力抗争,被强绑进洞房。中共满洲省委张应龙、何成湘、金伯阳、中央特派员罗登员等对日军的频繁活动已经有所警觉,并向中央领导报告。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板垣、石原等紧张地密谋策划阴谋。陷入痛苦的赵林借酒浇愁,被秀娟一盆冷水浇醒,他去找警察署的堂兄借枪报仇,在小路上与跟着日本浪人去照像的酒鬼罗锅张等不期而遇。赵林被杨家打出门外,昏倒在地。警务处长黄显声感到情况不对,就和熊飞一起到北大营六旅驻地,然而北大营按命令毫无戒备。晚上10时20 分,柳条沟铁路一声爆炸,一场精心策划的事变开始……
   东北 Keyword: 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