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西魏初作府兵
| 事件經過:
西魏大統八年(五四二),宇文泰“初置六軍”,按相傳“周製”,每軍一萬二幹五百人,兵源於關隴豪右之親黨鄉裏,其帥亦由大小豪右充之,實質是由氏族血緣關係組成之地方軍隊,衹係最早之“府兵”。此七、八萬人,於次年(五四三)邙山戰役中,被殲過半。自後泰蓄心創建更完整之“府兵”,至大統十六年(五五0)已粗具規模,史稱是年西魏“作府兵”。當時最高統帥合稱“八柱國”。魏初本設有“柱國大將軍”之官,及爾朱榮為之,地位提高在丞相上。榮敗,此官遂廢。大統三年(五三七),西魏文帝復以宇文泰為之,其後功參佐命,望實俱重者,亦居此官,凡八人,即安定公宇文泰,廣陵王元欣,趙郡公李弼,隴西公李虎(唐高祖李淵之祖),河內公獨孤信,南陽公趙貴,常山公於謹,彭城公侯莫陳崇。八人中以宇文泰總百揆,督中外諸軍;元欣以宗室宿望,從容禁闥而已。餘六人則分統“六軍”,每人各統二大將軍,共十二大將軍;每大將軍又各統二開府將軍,共二十四開府;每開府各領一個軍,故實際有二十四軍,比大統八年“初置六軍”時,人員多了四倍。每個“軍”下還設有儀同將軍、團大都督、旅帥都督、隊都督等中下級軍官。這一年,西魏全國還衹設一百個“府”,籍民之有才力者為府兵,其本身之租庸調,一切蠲免。以農隙講閱戰陣(亦兵亦農),其馬畜糧備,悉由六柱國統籌,其徵集、行役、退免等事務,每府設一郎將主之。此係西魏時府兵製,至北周時已有變化,隋唐之際則由發展完備以至於衰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