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虢之會
| 事件經過:
魯昭公元年(前五四一)春,晉趙武召集魯叔孫豹、楚公子圍、齊國弱、宋嚮戌、衛齊惡、陳公子招、蔡公子歸生、鄭罕虎以及許人、曹人在虢(今河南鄭州市北)相會,重溫弭兵之會時諸侯在宋的盟約。晉祁午對趙武說,在宋會盟,楚人占先。現在楚令尹不守信用,已為諸侯共知。您如果不戒備,怕又像在宋一樣。子木的信用為諸侯所稱道,尚且欺騙晉而占先,何況是最不守信用的人呢?您輔佐晉國作為盟主,已經七年。兩次會合諸侯,三次會合大夫,使齊國、狄人歸附,東方安寧,平定秦造成的動亂,在淳於修築城墻,軍隊不勞動,國傢不疲乏,百姓沒有誹謗,諸侯沒有怨恨,上天不降大災,這是您的力量。有了好的名聲,就不要用恥辱來結束。我所擔心的就是這,所以請您警惕。趙武說,我接受您的恩賜。然而在宋國的結盟,子木有害人之心,武有愛人之心。這就是楚國占先的原因。現在我還是這樣的心,若楚國又不守信用,就不是他所能傷害的了。武將以信用為本,並按此行事。譬如農夫,衹要勤於除草培土,雖然有一時的饑饉,但最終必然豐收。能夠做別人的典範,就不會在別人之下。三月二十五日,按照公子圍的請求,衹使用犧牲、再宣讀過去的盟約,就算完成盟誓儀式,沒有歃血。盟誓時,楚公子圍排列國君的儀仗服飾,兩個衛士持戈侍立。魯叔孫豹認為,楚公子很神氣,像是國君!鄭子皮認為,按照禮儀,衹有國君出行時,纔有兩名持戈侍立於前。蔡國子傢認為,公子圍在楚國已居國君的離宮蒲宮,現在兩名武士侍立,不也是可以嗎?楚國的伯州犁解釋說,這些儀仗是出行前嚮國君藉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