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牛李党争
| 事件经过:
元和三年(八0八),牛僧孺、李宗闵应举对策时指斥时政,触犯宰相李吉甫。主考官杨于陵、韦贯之评其策文为上等。李吉甫深为不满,向唐宪宗陈诉。宪宗贬杨于陵、韦贯之等人,牛僧孺、李宗闵数年不得迁任。此事揭开牛李两党斗争的序幕。李党的首领是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主要成员有李绅、郑覃、陈夷行、李让夷等;牛党除牛僧孺、李宗闵外,主要成员还有李珏、杨嗣复、令孤绹等。元和年间,由于牛党流落朝外,两党斗争还不很激烈。长庆元年(八二一),两派再次因科举取士爆发斗争,结果,李宗闵和主考宫钱徽、杨汝士被贬,李党获胜,双方结怨愈深,“各分朋党,更相倾轨,垂四十年”。此后,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除太和九年(八三五)甘露之变前,两党都被当时掌权的李训、郑注排斥出朝外,大体上是两党交替在朝执政。一党在朝,便极力排挤对方,援引同党,不时为政见不同相互攻讦,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牛、李两党政见不同。牛党重科举,并利用科举考试中投卷、关节之风,相互援引;李党则对科举制不满,主张改进甚至一度建议取消进士科。牛党主张对割据藩镇姑息妥协,反对用兵;李党则力主削藩伐叛,强化中央集权。牛党对收复吐蕃侵占失地持消极态度,主张维持边界现状;李党则积极主张练兵修武,收复失地,完成统一。武宗会昌年间(八四一-八四六),重用李德裕为相主持朝政,形成李党独掌朝政的局面。牛党均被排斥出朝或遭流贬。李德裕支持武宗讨平昭义(今山西长治)刘稹叛乱,击破回纥,废除佛教,改革朝廷弊政。会昌六年,宣宗即位后,贬逐李党,相继任用牛党白敏中、令狐绹为相,召牛僧儒、李宗闵入朝(李宗闵死于途中),全面恢复了佛教。大中二年(八四八),牛僧孺卒。次年,李德裕卒于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贬所。牛李党争终以牛党获胜结束。关于牛李党争的性质,已故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认为,牛党代表进士出身的官僚,李党代表北朝以来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僚。另有人认为牛党代表新兴的庶族地主,李党代表没落的门阀世族。还有人认为牛李党争的焦点在于对待藩镇的态度,是主张强硬政策与妥协政策之间的分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