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李懷光退保河中

國度: 中國  

朝政: 唐代

國君紀年: 唐德宗李適興元元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784年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唐德宗自奉天赴山南後,韓遊帥其部八百餘人仍還邠州。李懷光見李晟軍勢甚盛,欲帥軍從鹹陽襲擊東渭橋。三令其衆,士卒皆不應,並說:“如果讓我們擊朱泚,當盡力死戰;讓我們反,死也不從。”節度巡官李景略勸懷光先取長安,殺朱泚,散軍還諸道,然後單騎至行在請罪,這樣不但臣節未虧,功名還可保。並頓首懇請,至於流涕。懷光許之。而都虞候閻晏等卻勸懷光退保河中(今山西永濟),然後再圖去就。於是懷光對將卒說:現在暫屯兵涇陽,召妻孥於邠州,然後俱往河中。等春天以後,再還攻長安。懷光遂遣使至邠州,令留後張昕發所留兵萬餘人及行營將士傢屬會於涇陽。韓遊瑰勸張昕與懷光絶,昕不聽,遊瑰遂與諸將高固、楊懷賓等相結,舉兵殺昕,遣懷賓奉表以告朝廷。其時崔漢衡已領吐蕃兵營於邠州南,漢衡即矯詔以遊瑰知軍府事。於是遊瑰帥兵屯邠州,戴休顔屯奉天,駱元光屯昭應(今陝西臨潼),尚可孤屯藍田,皆受李晟節制,晟軍勢大振。開始懷光兵強時,朱泚畏之,與懷光書,以兄稱之,約好分別稱帝於關中,永為鄰國。及懷光反,逼德宗南幸,其部下多叛之,軍勢益弱,朱泚乃賜懷光詔書,以臣禮待之,欲徵其兵。懷光慚怒,內憂部下叛變,外懼李晟襲之,遂燒營東走,掠涇陽等十二縣,雞犬無遺。軍至富平,大將孟涉、段威勇帥數千人投奔李晟,將士在道散亡者不斷。至河中,有人勸河中守將呂鳴嶽焚蒲津橋拒之,鳴嶽因為兵少,恐難以抵禦,遂納之。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