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府兵製徹底破壞
| 事件經過:
唐代前期實行西魏、北周、隋以來的府兵製。但府兵製是建立在均田製基礎之上的。唐朝從高宗、武後到玄宗時期,由於戰事頻仍,兵役繁重,人民避役,兵士逃亡,府兵的地位逐漸低落。主要還是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均田製遭到破壞。府兵徵發的對象本是均田製下的農民,均田製破壞,府兵製也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所以從玄宗開元(七一四至七四二)年間開始,募兵製就逐漸代替了府兵製。先前,折衝府有木契、銅魚,朝廷徵發時,便下敕書與木契、銅魚,都督與郡府參驗合符時,然後纔發兵。至是軍府已無兵可交,應充府兵者皆逃匿。於是天寶八年(七四九)五月十日,李林甫奏停折衝府上下魚書,標志着府兵製徹底破壞。此後府兵徒有其官吏,兵士、馬匹、武器等耗散都盡。其折衝、果毅等官員,又多年不遷升,士大夫也恥為之。募兵製實行後,雖然在前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邊防軍鎮提供了可靠的軍源,但天寶以後,因為承平日久,人們都認為中國可以銷兵,民間也禁止攜帶兵器。隨着政治經濟的變化,社會風氣也有變化,人們恥於當兵,子弟為武官者,父兄擯不齒。所應募者,皆是市井負販、無賴子弟,未曾習武。又由於唐玄宗采取了以夷製夷的政策,節度使多任用鬍人,邊鎮中的士卒也有很大一部分鬍人,猛將精兵,全集中在幾個邊防大鎮,形成了裏輕外重的局面。安祿山正是利用了這一形勢,發動了叛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