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劉仁軌卒

國度: 中國  

朝政: 唐代

國君紀年: 武則天垂拱元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685年   元月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垂拱元年(六八五)正月,劉仁軌卒,年八十四。仁軌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博涉文史,武德初(六一八)補息州參軍。轉陳倉尉。杖殺不法之折衝都尉,太宗以其剛正,授櫟陽丞。又諫太宗郊獵,以其竭誠奉國,再拜新安令。後遷給事中。顯慶四年(六五九)為李義府排擠,出為青州刺史。五年(六六0),唐徵百濟,仁軌督運軍糧,遇風船沉,免官隨軍效力。百濟滅,其僧道琛、福信聚衆反抗,立故王子扶餘豐為王,圍攻唐鎮將劉仁願。時熊津都督王文度由唐赴任途中病卒,仁軌遂檢校帶方州刺史,率文度部兵,發新羅之兵救仁願,解圍。百濟反抗勢盛,高宗令仁軌棄熊津去新羅,仁軌以棄之則失百濟,更失滅高麗之機會,固請援兵,並率衆占領百濟真峴城衝要,打通新羅運糧之路。援兵既至,仁軌合兵攻周留城,遇來援百濟之倭國兵,大戰於白江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百濟王子扶餘忠勝等降。仁軌用降將黑齒常之攻任存城,剋之,百濟再滅。仁軌勒兵鎮守,修戶口,署官長,開道路,建橋梁,修堤堰,賑饑乏,勸課耕種,立唐傢社稷,又表請立百濟王扶餘隆為熊津都督,以功超授六階。麟德二年(六六五),率新羅、百濟、耽羅、倭四國酋長赴封泰山,以功授大司憲,遷右相,兼檢校太子中護,封樂城縣男。總章元年(六六八),任熊津道安撫大使兼具江道總管,滅高麗。進位金紫光祿大夫,致仕。不久,起為隴州刺史,太子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鹹亨五年(六七四),為雞林道大總管,伐新羅,破七重城,進爵為公,拜尚書左僕射兼太子賓客。儀鳳二年(六七七),任洮河道行軍鎮守大使,擊吐蕃。後解左僕射之職,以太子太傅知政事。則天臨朝,加授特進,復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專知留守事。仁軌撰有《行年記》,記載隋末見聞。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