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晉軍退避三捨

國度: 中國  

朝政: 春秋

國君紀年: 姬鄭周襄王二十年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前632年  

地點: 中國

事件經過:

  城濮之戰以前,楚與魯、曹等國關係密切。周襄王十八年(前六三四),魯僖公聯合楚軍伐齊,攻占齊國的𠔌(今山東東阿縣境)地,楚派申叔率軍幫助魯國戍守𠔌地。周襄王十九年(前六三三),楚軍圍攻宋國,宋嚮晉告急,晉决定援宋。次年春,楚成王由伐宋前綫退居於楚國的申(今河南南陽)。他命令申叔離開𠔌地,讓仍在宋前綫的令尹子玉離開宋撤回。楚成王擔心伐宋會使楚、晉直接衝突。希望不要追逐晉國軍隊!因為晉文公流亡外十九年,嘗遍艱難險阻,知曉民情真偽。上天給予他年壽,又除去他的禍害。楚成王認為《軍志》所說“適可而止”、“知難而退”、“有德行的人不能抵擋”等三條,對楚國考慮晉國之事都很合適。子玉不聽楚成王之言,派伯棼請戰。楚成王發怒,不肯多撥軍隊,衹有西廣、東廣和若敖的一百八十輛戰車跟去。楚令尹子玉派大夫宛春到晉軍中說,若恢復衛侯的君位,並退還曹國土地,楚就解除對宋的圍困。晉文公和臣下商量對策。子犯認為子玉的要求太無禮。要求君主給予的是復衛封曹兩項,給晉侯的衹有解除圍困一項。先軫主張答應子玉要求,因為子玉的話可使衛、曹、宋三國安定,如果不答應,就會使三國怨恨晉國。先軫建議晉國私下答應復衛封曹,以離間他們與楚國的關係,再將宛春逮捕,以激怒楚國,等晉、楚交戰之後再做下一步考慮。晉文公按此辦理,果然激怒楚國。子玉率軍追逐晉軍。晉軍撤退,軍吏認為是以君避臣,是恥辱。子犯認為,晉文公在外流亡時受過楚的恩惠,否則今天到不了裏。晉軍退避三捨,就是回報。晉軍後撤九十裏以避楚軍鋒銳。楚軍將士要求停止,不要繼續追逐晉軍,被子玉拒絶。
   中国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