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西康建省

國度: 中國  

朝政: 中國抗日戰爭

事件類型: 熱門

日期: 1939年   元月1日

地點: 西康

參與者: 劉文輝

西康建省
事件經過:

  1月1日,西康建省
  
  劉文輝為四川軍閥,後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4軍,任軍長,駐防宜賓以上及川西平原等地,軍部設在成都。1927年,劉文輝調集兵力嚮被收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3軍的劉成勳部發起攻擊。劉成勳部不能敵,被迫下臺。於是劉文輝不僅接管了23軍的部隊,而且還接管了23軍在上川南寧、雅、邛、嘉等23縣和川邊(康區)15縣的防區(其餘縣已由藏軍占領)。劉文輝接管西康後,在成都二十四軍軍部設立邊務處,在康定設臨時政務處、財務統籌處,分理民財事務。1928年9月,在康定成立西康特區政務委員會,組織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工作。並把“安定人心、恢復秩序,和平撤退藏軍”作為三大中心任務。
  
  1934年2月,國民黨中央頒布《西康建省委員會組織條例》,决定將西康地區改為行省,並設立西康建省委員會,任命劉文輝為建省委員會委員長,楊永瀎為秘書長。
  
  西康建省是抗日戰爭的形勢所需,但對於劉文輝來講,也是川戰失敗後重新崛起的最佳時機。於是劉文輝開始了積極的籌備工作,並推薦諾那、劉傢駒、嚮傳義、段班級、張緝等五人組成建省委員會委員,負責建省籌備工作。後因嚮傳義未到任,而改由任乃強接任。1935年7月22日,西康建省委員會正式在雅安成立,1936年9月遷入康定。
  
  建省委員會成立後,以疆域、經費和人事這三大問題為核心和突破口,積極着手籌建工作。
  
  疆域問題是建省工作中最為棘手的一個問題。清末討論西康建省時,西康省界東起打箭爐(康定)西至丹達山頂,南抵維西、中甸,北至青海西寧,全境面積十多萬平方公裏,足夠組建一省。但經1914年類烏齊事件後,不但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嘉黎、太昭、察隅、同普、恩達、科麥、碩都、武城、察雅、????井、寧靜、貢覺等十三個縣暫時劃歸藏方;而且金沙江以東的德格、石渠、鄧科、白玉四縣亦暫歸藏軍占領,維西、中甸則劃歸雲南,西寧已歸青海。大白事件後,雖然康藏以金沙江為界,收回了德格、石渠、鄧科、白玉四縣,但仍衹有瀘定、康定、丹巴、九竜、道孚、爐霍、甘孜、瞻化、雅江、理化、巴安、得榮、定鄉、稻城、義敦、乾寧等20個縣。僅憑這20個縣建省,實屬免強。首先這些地區均尚末開發,經濟、文化十分落後,難以支撐起一個省的運作;其二,這此地區氣候寒冷,環境惡劣,人口稀少(1943年西康省各縣局戶口統計,當時康區人口僅221548人,平均每平方公裏不足2人),開發難度較大。要解决這一問題,必須註入新的地域。而唯一切合實際的就是康區近鄰——四川的雅、寧二屬地方。而時任四川省主席劉湘拒絶將這兩個地方劃歸西康。1938年,劉湘出川抗戰,死於武漢。於是劉文輝助王纘緒登上四川省主席位;作為回報,王同意將四川寧屬8縣、雅屬6縣(因名山縣的士紳反對,名山仍留歸四川)和寧東、金湯2設治局,以及將四川靖化縣屬綽什甲地方一並劃給西康省。而國民黨中央為了迅速將西康建成抗戰的大後方,也同意這一劃拔方案,並於1938年9月1日,正式將上述地方劃歸西康建省委員會管。至此,西康疆域終得園滿解决。
  
  經費問題也是西康建省中極為重要的一件事。西康地區經濟落後,國稅、省稅合計不足50萬元,不及四川省一中等縣,完全難以自給。自清末以來,皆靠四川接濟。但民國以來,川局動蕩,協濟之款時有時無,時多時少,毫無保證。1938年,劉文輝赴漢口晉見蔣介石。蔣同意在西康省政府成立後,由中央與四川補足其不敷部分行政建設經費,並拔款修建公路。
  
  關於省府各廳處高層領導的安排,劉文輝十分慎重。一方面,他既不想由國民黨中央直接委派,而使自己權力旁落,同時也不願在這個問題上得罪國民黨中央。另一方面,西康是一個民族地區,經濟落後,主要官員不僅應熟悉邊情,有志經邊,而且還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為瞭解决好這一問題,劉文輝於1938年赴漢口晉見蔣介石,力呈西康幹部人選的重要性。最後,蔣介石同意民政廳和財政廳廳長由西康省政府推薦,由國府核定任命,其餘各廳處由國府直接任命。
  
  1939年1月1日,西康省政府正式在康定宣佈成立,劉文輝任省主席。省府下設秘書處、民政廳、財政廳、教育廳、建設廳等機構。
   西康 關鍵詞: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