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蒙古秘史》問世
| 事件經過:
十三世紀中期,蒙古汗國的書記官們(必閹赤)編寫成《蒙古秘史》(原名《忙豁侖·紐察·脫卜察安》)。原書用畏兀兒體蒙古文寫成,已散佚。傳世者為明朝的漢字音寫本。明初翰林譯員出於教授蒙語的需要,用《蒙古秘史》作教材,用漢字音寫蒙古語,逐詞旁註漢譯,並分段節譯,題名《元朝秘史》。傳世本有十二捲本和十五捲本,但兩者內容相同,都由二百八十二節構成。第一至五十八節是有關成吉思汗先世的譜錄,五十九至二百六十八節是有關成吉思汗時代的史事,第二百六十九節以後,記窩闊臺即位後的史事。該書對十二點十三世紀蒙古社會生産、社會組織、政治和軍事制度、部落戰爭、社會意識等各個方面都有較具體而生動的記述,與《聖武親徵錄》、《史集》等書可互相印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