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建 魏东建:《东方之韵》之韵   魏东建
魏东建:《东方之韵》之韵
    
 
  魏东建:《东方之韵》之韵
  
  
  中西文化之比较这个话题,应该是从晚清,国门打开后,发现自己并不是“四方之中、唯我独尊”的“中”国。于是知识分子就开始了这个意义在过程的无结论课题的思考与研究。
  
  所以当接到雅尚艺术中心 王玲女士的邀请时,就因为“东方之韵—中国著名艺术家八人展”这个名字,我就欣然应诺,推却案牍,携两个小美女前行。因为是小范围品鉴,就很悠然,能够自在读画。
  
  吴冠中先生是长不大的孩子,是不设防的,但是要走进去,却是需要观者费些许周折的,当然这读画之乐趣也就在走进去的这个过程。他的书画之美在于他把西方的“魅”与东方的“媚”水乳交融在一块,这次画展的好处是有经典的两幅原作,与冠中先生丝网版画中的精品,勾勒出吴老的艺术之路。最拨动我心弦的是《跃》,混沌宇宙中一条五彩鱼逆流跃起,默视久了,发现这黑暗的好恰恰是鱼一生的五彩了。恍然明白冠中先生“荼”这一笔名的内涵。展出作品中的《易主人》《飞尽堂前燕》还有一幅展出了画册上却没有的,名字好像叫《房东家》。国画的留白,小说创作的结构尽在其中可以读出。难得是意境之美与艺术之美的结合。
  
  韩美林的画都是打开的,读者熟门熟路的走进去,惊喜也是不断出现的。带给我更大快乐的是韩美林这个人,或者说他的人比他的画让我感兴趣。砸碎规则的人,走不出自己的规则,这不止是韩美林的症状,我们这个老国度的新政体也是这样,成了迷途的孩子的我们,有韩美林的院子走走也不错。
  
  对于王沂东的画,我是最爱读的,而且百读不厌,在今天这个时代,画中的境地与清纯的女子是心灵牧场。之所以用女子,是因为“美女”这个词,在今天已经用滥了。
  
  艾轩的作品与王沂东相比,就内敛得多了,画面的阴郁与人物的眼神表现出人在自然面前或者说自然在面前的惊恐。这是需要静观的画作,只能在展览中。带回家的只要王沂东的作品了。
  
  闫平的画作与我不对路,就不说了。倒是王克举的《秋风里的柏树》,读者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情绪,这是感人的,也是最值得感动的。
  
  夏俊娜的画,在学员中的突破就是自己的规范,让旁置者只用眼睛与环境对话,有的作品眼神也被忽略了。对于一个七零后的画家,画面表现出的心理恰恰与吴冠中和韩美林的状态阴郁,这该是新社会最大的收获了。如果单看七零后作者的文艺作品(应命作品除外),感觉沉闷的新社会看不到希望。
  
  在这个八人展中,彭斯是唯一的八零后艺术家,没有希望的他们,开始了内寻,《秋天的红树》与《孤》都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世界无关。
  
  这个八人展,策展人的成功在于考虑艺术、作品多元性的同时,无意间,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化界的状态。吴冠中先生作品因为自然与非自然的灾害而让作品在空灵植下了厚重。韩美林因为潜意识的躲避而程式化成为市场的成功者。中国写实画派其实还是在逃避,画出一个世外桃源来,或者把自己的忧虑画出来。学院派的模仿、七零后的灰暗。八零后呢,看不到希望,当然他们也不看,为什么呢?作为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裸居者,内寻的坚持又能多久呢。
  
  这个八人展中,东方文化吴冠中先生有所传承,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也是很好的。韩美林就是得其东西方文化之皮毛。几个学院派都是生吞活剥西化,一生乐在其中,不愿走出。七零后的绝望是死路一条。八零后呢。这样的情况下东西文化比较就没有了可能。
  
  东方文化的断裂是从1949年开始的,“破四旧”之后的毁灭是灭顶之灾,修复却一直是停滞,文化艺术界都是这样。
  
  友情提示:东方之韵—中国著名艺术家八人展
  
  2010年9月4日—8日山东省美术馆
  
  2010年9月9日—16日济南美术馆
Created by: 魏东建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