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然自若
拼音: tài rán zì ruò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解釋: 不以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緊急情況下沉着鎮定,不慌不亂。
資料來源: 《金史·顔盞門都傳》:“有敵忽來,雖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例子: 施天福坦率地註視鄭成功,~地搖頭。(華而實《漢衣冠》三)
- 近義詞: 鎮定自若, 若無其事, 神色不驚, 行若無事
- 反義詞組: 不得要領, 親如傢人, 仁至義盡, 刊心刻骨, 刻肌刻骨, 刻饑刻骨, 刻骨銘心, 刻骨鏤心, 咋咋呼呼, 大驚小怪, 賓至如歸, 心中無數, 心急如焚, 心急火燎, 念茲在茲, 急公好義, 情至意盡, 手忙腳亂, 抓耳撓腮, 撓腮撧耳, 搓手頓腳, 搔頭抓耳, 搔頭摸耳, 撧耳撓腮, 無可如何, 永志不忘, 沒世不忘, 沒齒不忘, 沒齒難忘, 胸中無數, 諄諄教誨, 迫不及待, 銘心刻骨, 銘心鏤骨, 銘肌鏤骨, 鎸骨銘心, 霧裏看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