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人物列錶
賀鑄 He Zhu(宋代)蔡伸 Cai Shen(宋代)歐陽修 Ouyang Xiu(宋代)
楊萬裏 Yang Wanli(宋代)姜夔 Jiang Kui(宋代)晏殊 Yan Shu(宋代)
秦觀 Qin Guan(宋代)朱淑貞 Zhu Shuzhen(宋代)呂本中 Lv Benzhong(宋代)
王觀 Wang Guan(宋代)鬍銓 Hu Quan(宋代)李從周 Li Congzhou(宋代)
劉辰翁 Liu Chenweng(宋代)辛棄疾 Xin Qiji(宋代)王雱 Wang Pang(宋代)
潘閬 Pan Lang(宋代)張林 Zhang Lin(宋代)蔣捷 Jiang Jie(宋代)
張先 Zhang Xian(宋代)宋祁 Song Qi(宋代)柳永 Liu Yong(宋代)
王之望 Wang Zhiwang(宋代)朱藻 Zhu Zao(宋代)晏幾道 Yan Jidao(宋代)
周邦彥 Zhou Bangyan(宋代)賀鑄 He Zhu(宋代)馬莊父 Ma Zhuangfu(宋代)
俞國寶 Yu Guobao(宋代)無名氏 Mo Mingshi(宋代)李元膺 Li Yuanying(宋代)
陳亮 Chen Liang(宋代)高觀國 Gao Guanguo(宋代)史達祖 Shi Dazu(宋代)
張炎 Zhang Yan(宋代)王安石 Wang Anshi(宋代)王沂孫 Wang Yisun(宋代)
劉剋莊 Liu Kezhuang(宋代)汪元量 Wang Yuanliang(宋代)仇遠 Chou Yuan(宋代)
彭泰翁 Peng Taiweng(宋代)趙彥端 Zhao Yanduan(宋代)艾申 Ai Shen(宋代)
張掄 Zhang Lun(宋代)李曾伯 Li Cengba(宋代)趙功可 Zhao Gongke(宋代)
呂南公 Lv Nagong(宋代)王之道 Wang Zhidao(宋代)方千裏 Fang Qianli(宋代)
盧祖臯 Lu Zugao(宋代)葛立方 Ge Lifang(宋代)徐伸 Xu Shen(宋代)
毛滂 Mao Pang(宋代)孫光憲 Sun Guangxian(宋代)韓縝 Han Zhen(宋代)
楊無咎 Yang Mojiu(宋代)晁補之 Chao Buzhi(宋代)晁端禮 Chao Duanli(宋代)
許棐 Xu Fei(宋代)韓元吉 Han Yuanji(宋代)趙鼎 Zhao Ding(宋代)
朱熹
宋代  南宋(1130年1200年)

詩經類 Book category《詩經集傳》
四書類 Class Four Books《中庸章句集註》
《大學章句集註》
《論語集註》
《孟子集註》
儒傢類 Confucian class《近思錄》
《延平答問》
《朱子語類》
詩詞《浣溪沙(次秀野酴醿韻) Huan xisha Times show wild yeast Mi Yun》   《菩薩蠻(回文) Song Form palindrome》   《菩薩蠻(次圭父回文韻)》   《好事近 Good near》   《西江月 the west point on the horizon where the sun _set_s the moon's reflection on a river》   《西江月 the west point on the horizon where the sun _set_s the moon's reflection on a river》   《鷓鴣天(江檻) Partridge days Jiang threshold》   《鷓鴣天 Partridge days》   《鷓鴣天(叔懷嘗夢飛仙,為之賦此。歸日以呈茂獻待郎,當發一笑) disorder Send smile》   《南鄉子(次張安國韻) Tone of the south Times Zhangan Guo Yun》   更多詩歌...

閱讀朱熹在百家争鸣的作品!!!
閱讀朱熹在诗海的作品!!!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紫陽等,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淳熙間,知南康軍,提舉江西、浙東常平茶????公事。光宗時,知漳州,寧宗朝,歷任煥章閣待製、秘閣修撰等,後以事忤韓侂胄,被誣落職。主張抗金,並強調準備。我國著名大哲學家之一,著名理學家程頤四傳弟子。闡發以仁為核心的儒傢思想和大學中庸的哲學觀點,繼承和發展了二程(程顥、程頤)理氣關係的學說,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係,世稱程朱學派。其理學學說在明、清兩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一生嚴謹治學,詩文方面有建樹,以註解群經功績最大。亦能詞,風格清新活潑,流暢淡遠,為理學家中所罕見。著有《四書章句集註》、《詩集傳》、《周易本義》、《楚辭集註》、《通鑒綱目》等。後人輯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語類》等多種。有詞集《晦庵詞》。
  
  [朱熹的文論]
    北宋時期,就已存在古文傢和理學家在文學觀點方面的矛盾與衝突。一般說來,古
  文傢雖然也講宗道徵聖,但他們有時會對“道”作出較為寬泛的理解,同時他們對於文
  藝都有自己的愛好。至於像唐代韓愈的喜好張揚、宋代蘇軾的出入佛老,其為人個性都
  有明顯不符合正統儒傢修養的地方。而理學家則是把內嚮的道德純化作為人生的根本目
  標,把任何一種精神外騖視為人生的危險,所以二程就直接提出了“作文害道”和作文
  也是“玩物喪志”的論點(見《二程遺書》)。
    又由於他們與古文傢都以儒道為旗幟,所以更需要指出古文傢宗道履道的不徹底甚
  至虛偽。到了南宋,理學愈盛,並出現了集大成的宗師朱熹,這種鄙視乃至取消文學的
  理論因他的闡發産生了更為廣泛深遠的影響。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婺源(今屬江西)人,僑寓建陽(今屬福
  建),曾任秘閣修撰等職。作為哲學家、倫理學家的朱熹,其思想具有復雜的內容,包
  括朱熹學說的核心命題“存天理而滅人欲”,其原有內涵也並非後世帝王所企望的存自
  傢“天理”、滅他人“人欲”。但朱熹的思想也確實存在被後世帝王改造為統治思想的
  基礎,這種基礎就是:他把封建倫常、忠孝仁義抽象為先天的至高的“天理”,要求人
  們屏除私欲、屏除物質世界的一切誘惑,通過正心誠意、剋己復禮,使人性純化而歸復
  “天理”。這也是他的文學觀的基本出發點。
    朱熹是兩宋理學家中最具文學修養的一人。《朱子語類》中論及前代詩人每有獨到
  之見。如稱“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又論
  白居易雲:
    “樂天人多說其清高,其實愛官職。詩中凡及富貴處,皆說得口津津地涎出。”眼
  光很是老辣。其詩亦有可觀者,如人們熟悉的《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理學家喜歡從尋常自然景象中感悟哲理,詩中每每有理趣。楊萬裏的詩,就和理學
  傢所推崇的“活法”有關,朱熹本人也寫有不少這一類型的詩篇。
    但這種文學修養並不妨礙朱熹站在道學原則立場上看待文學。首先,他根本上視文
  學為可有可無之物,曾言:“今人不去講義理,衹去學詩文,已落第二義。……今便學
  得十分好,後把作甚麽用?莫道更不好。”(《朱子語類》)他又反對文學中的個人才
  性之表現,如北宋中期諸名傢中,本以曾鞏最缺乏文學氣質而以蘇軾最富才華,朱熹的
  評論卻是:“曾南豐文字又更峻潔,雖議論有淺近處,然卻平正好。到得東坡,便傷於
  巧,議論有不正當處。”(同上)
    在《讀唐志》一文中,朱熹對自古及今的文人作了一個概要的評價。先謂“孟軻氏
  沒,聖學失傳,天下之士,背本趨末”,實際是拿儒傢經說對後世之士作了總體的否定。
  繼而列舉包括莊子、屈原、司馬遷在內的戰國至西漢許多重要的學術傢和文學家,稱他
  們雖然“先有實而後托之於言”,但“唯其無本而不能一出於道,是以君子猶或羞之”,
  至於宋玉、司馬相如等,“則一以浮華為尚,而無實之可言矣”。再論東漢至唐,則稱:
  “東京以降,迄於隋、唐,數百年間,愈下愈衰,則其去道益遠,而無實之文亦無足
  論。”竟似不值一談。
    說到韓愈以道統自任,則譏其“敝精神縻歲月,又有甚於前世諸人之所為者”,而
  且“未免裂道與文以為兩物”;至於歐陽修,“考其終身之言,與其行事之實,則恐其
  亦未免於韓氏之病也。”於是最終發為浩嘆:“嗚呼,學之不講久矣,習俗之謬,其可
  勝言也哉!”照他這樣說來,衹是“古之聖賢,其文可謂盛矣”,後來的人都是道德不
  純正,文章都很少有價值。
    這種千古文章一筆抹殺的議論,真是有它可怕的地方。
    自二程至朱熹的文論,其最有針對性、影響最大的是對唐宋古文傢的抨擊。唐宋古
  文的創作各有特色和成就是無須說的,但就文學觀念來說,韓柳較南朝為退步,歐蘇較
  韓柳為拘謹,這對文學本來可以取得的進展絶不是沒有妨害。而理學家意猶未足,更對
  韓柳、歐蘇施以打擊。尤其朱熹眼光尖銳而議論苛嚴,對古文傢之“道”的不純正提出
  了嚴厲的指責。除上述已引文字,另如《朱子語類》中有一節,舉歐陽修《六一居士傳》
  和蘇軾《昌化峻靈王廟碑》為例,指斥他們的文人習氣,責問道:“其他人無知,如此
  說尚不妨,你平日自視為如何?說盡道理,卻說出這般話,是可怪否?觀於海者難為水,
  遊於聖人門者難為言,分明是如此了。便看他們這般文字不入。”大有逐出二人於孔聖
  之門的激情。而朱熹一生講學不輟,影響極為廣泛,對文學的阻遏實不為小,故宋元之
  際戴表元有“後宋百五十年理學興而文藝絶”之論(見袁桷《戴先生墓志銘》)。至少
  從散文來看,南宋較於北宋的衰落是很明顯的。
    自程朱理學興起,唐宋古文的係統就受到嚴重挫傷。後世的正統“古文”,如明代
  的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都不是直接沿續唐宋古文的,它們都沾染了道學氣味。桐城
  派的開山祖方苞更直接指出學唐宋古文對於其經學上的不純粹要有所警戒(詳見後有關
  部分)。所以說,以“載道”為理論宗旨的古文一脈到南宋已趨衰微。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駱玉明,youth掃校)
    

評論 (0)


平等、自由、开放的文学净土 Wonderland of Chinese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