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传奇者,唐元微之所述也。 以不载于本集而出于小说,或疑其非是。 今观其词,自非大手笔孰能与于此。 至今士大夫极谈幽玄,访奇述异,无不举此以为美话。 至于娼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 惜乎不被之以音律,故不能播之声乐,形之管弦。 好事君子极饮肆欢之际,愿欲一听其说,或举其末而忘其本,或纪其略而不及终其篇,此吾曹之所共恨者也。 今于暇日,详观其文,略其烦亵,分之为十章。 每章之下,属之以词。 或全摭其文,或止取其意。 又别为一曲,载之传前,先叙前篇之义。 调曰商调,曲名蝶恋花。 句句言情,篇篇见意。 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后听芜词。 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 崔氏妇郑女也。 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 是岁,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 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 旅寓惶骇,不知所措。 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 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 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 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 弱子幼女,犹君之所生也,岂可比常恩哉。 今俾以仁兄之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 乃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 次命女曰:莺莺,出拜尔兄。 尔兄活尔。 久之,辞疾。 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 不然,尔且虏矣,能复远嫌乎? 又久之,乃至。 常服晬容,不加新饰。 垂鬟浅黛,双脸断红而已。 颜色艳异,光辉动人。 张惊,为之礼。 因坐郑旁,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 张问其年岁。 郑曰:十七岁矣。 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 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商调十二首之二) 锦额重帘深几许。 绣履弯弯,未省离朱户。 强出娇羞都不语。 绛绡频掩酥胸素。 数四乘间遂道其衷。 翌日复至,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 然而崔之族姻,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媒而求娶焉! 张曰:予始自孩提时,性不苟合。 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 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饭,恐不能逾旦暮。 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婢曰:崔之贞顺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 然而善属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 君试为谕情诗以乱之。 不然,无由得也。 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 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商调十二首之三) 懊恼娇痴情未惯。 不道看看,役得人肠断。 万语千言都不管。 兰房跬步如天远。 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商调十二首之四) 庭院黄昏春雨霁。 一缕深心,百种成牵系。 青翼蓦然来报喜。 鱼笺微谕相容意。 援可逾。 既望之夕,张因梯树而逾焉。 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 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 张生且喜且骇,谓必获济。 及女至,则端服俨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家厚矣,由是慈母以弱子幼女见依。 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氵失之词。 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而求之。 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 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于婢妾,又恐不得发其真诚。 是用托于短章,愿自陈启。 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必至。 非礼之动,能不愧心。 特愿以礼自持,毋及于乱。 言毕,翻然而逝。 张自失者久之,复逾而出,由是绝望矣。 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商调十二首之五) 屈指幽期惟恐误。 恰到春宵,明月当三五。 红影压墙花密处。 花阴便是桃源路。 至。 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 并枕重衾而去。 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 俄而红娘捧崔而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 曩时之端庄,不复同矣。 是夕,旬有八日,斜月晶荧,幽辉半床。 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也。 有顷,寺钟鸣晓。 红娘促去。 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而去。 终夕无一言。 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耶? 所可明者,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 奉劳歌伴,同和前声。 (商调十二首之六) 数夕孤眠如度岁。 将谓今生,会合终无计。 正是断肠凝望际。 云心捧得嫦娥至。 因授之以贻崔氏,自是复容之。 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 张生将之长安,先以情谕之。 崔氏宛无难词,然愁怨之容动人矣。 欲行之再夕,不复可见,而张生遂西。 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商调十二首之七) 一梦行云还暂阻。 尽把深诚,缀作新诗句。 幸有青鸾堪密付。 良宵从此无虚度。 索再三终不可见。 虽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 异时,独夜操琴,愁弄忄妻恻。 张窃听之,求之,则不复鼓矣。 以是愈惑之。 张生俄以文谓及期,又当西去。 当去之夕,崔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始乱之,今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必也君始之,君终之,君之惠也。 则没身之誓,有其终矣,又何必深憾于此行。 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 君尝谓我善鼓琴,今且往矣。 既达君此诚。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 左右皆欷歔,张说遽止之。 崔投琴拥面,泣下流涟,趣归郑所遂不复至,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碧沼鸳鸯交颈舞。 正恁双栖,又遣分飞去。 洒翰赠言终不许。 援琴请尽始衷素。 意。 崔氏缄报之词,粗载于此,曰:"捧览来问,抚爱过深。 儿女之情,悲喜交集。 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 致耀首膏唇之饰,虽荷多惠,谁复为容。 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 伏承便于京中就业,于进修之道,固在便安。 但恨鄙陋之人,永以遐弃。 命也如此,知复何言! 自去秋以来,尝忽忽如有所失。 于喧哗之下,或勉为笑语。 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乃梦寐之间,亦多叙感咽离忧之思。 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 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 一昨拜辞,倏逾旧岁。 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 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 鄙薄之志,无以奉酬。 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 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 儿女之情,不能自固。 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及荐枕席,义盛恩深。 愚幼之情,永谓终托。 岂期既见君子,不能以礼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栉。 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傥若仁人用心,俯遂幽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如或达士略情,舍小从大,以先配为丑行,谓要盟之可欺,则当骨化形销,丹忱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 存殁之诚,言尽于此。 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 "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商调十二首之九) 别后相思心目乱。 不谓芳音,忽寄南来雁。 却写花笺和泪卷。 细书方寸教伊看。 环取其终始不绝。 兼致彩丝一絇,文竹茶合碾子一枚。 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洁,鄙志如环不解。 泪痕在竹,愁绪萦丝。 因物达诚,永以为好耳。 心迩身遐,拜会无期。 幽愤所钟,千里神合。 千万珍重。 春风多厉,强饭为佳。 慎言自保,毋以鄙为深念也。 "奉劳歌伴,再和前声。 (商调十二首之十) 尺素重重封锦字。 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 佩玉彩丝文竹器。 愿君一见知深意。 张亦有所娶。 适经其所居,乃因其夫言于崔,以外兄见。 夫已诺之,而崔终不为出。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崔知之,潜赋一诗寄张曰 觉高唐云雨散。
十二巫峰,隔断相思眼。
不为旁人移步懒。
为郎憔悴羞郎见。 何者? 夫崔之才华婉美,词彩艳丽,则于所载缄书诗章尽之矣。 如其都愉淫冶之态,则不可得而见。 及观其文,飘飘然仿佛出于人目前。 虽丹青摹写其形状,未知能如是工且至否? 仆尝采摭其意,撰成鼓子词十一章,示余友何东白先生。 先生曰:文则美矣,意犹有不尽者,胡不复为一章于其后,具道张之于崔,既不能以理定其情,又不能合之于义。 始相遇也,如是之笃;终相失也,如是之遽。 必及于此,则完矣。 余应之曰:先生真为文者也。 言必欲有终箴戒而后已。 大抵鄙靡之词,止歌其事之可歌,不必如是之备。 若夫聚散离合,亦人之常情,古今所共惜也。 又况崔之始相得而终至相失,岂得已哉。 如崔已他适,而张诡计以求见;崔知张之意,而潜赋诗以谢之,其情盖有未能忘者矣。 乐天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岂独在彼者耶? 予因命此意,复成一曲,缀于传未云。 宿雨洗空台榭莹。 下尽珠帘寒未定。 花开花落几番晴,春欲竟。 愁未醒。 池面杏花红透影。 (刘平叔出家妓八人,绝艺,乞词赠之。 脚绝、歌绝、琴绝、舞绝) 稳小弓鞋三寸罗。 歌唇清韵一樱多。 灯前秀艳总横波。 轻鸥欲下春塘浴。 双双飞破春烟绿。 两岸野蔷薇。 翠笼熏绣衣。 长淮渺渺寒烟白。 凭栏人是霜台客。 时句妙春豪。 风云不啻高。 春风试手先梅蕊。 并..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 端须月与期。 急雨涨溪浑,小树带山秋色。 轻棹暮天归路,袅芙蓉烟白。 酒醒香冷梦回时,虫声正凄绝。 只觉小窗风月,与昨宵都别。 楼上风和玉漏迟。 秋千庭院静,百花飞。 午窗才起暖金卮。 匀面了,阑畔看春池。 雨霁风高天气清。 玉盘浮出海,转空明。 小窗帘影冷如冰。 愁不寐,独自傍阶行。 欲减罗衣寒未去。 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红杏枝头花几许。 啼痕止恨清明雨。 卷絮风头寒欲尽。 坠粉飘香,日日红成阵。 新酒又添残酒困。 今春不减前春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