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虞世南 Yu Shina  唐代   (558~638)
蝉 cicada
从军行二首(一作拟古) s literary or artistic style on that of the ancients
拟饮马长城窟 draft Water the horses The great wall hole
出塞 古
结客少年场行 Customer Results Youngster Field trip
怨歌行 complain a style of old Chinese poems
中妇织流黄 s organizations in the flow of yellow
门有车马客 Doors Traveling passenger
飞来双白鹤 Flying double white crane
奉和幽山雨后应令 Feng and Secluded mountain after the rain should make
赋得吴都
赋得慎罚 Fu de Shen penalty
奉和咏日午
发营逢雨应诏 Fat Camp rains accept the emperor's order
赋得临池竹应制 Fu de Bamboo pond write poem according to the emperor's order
侍宴应诏赋韵得前字 Shi Yan Accept the emperor's order Fu yun Before the word was
侍宴归雁堂 Shi Yan Return goose hall
凌晨早朝 small hours levee
奉和咏风应魏王教 Feng and Ode to the wind should be king and Education
初晴应教 Early qing Should be taught
春夜 Spring Evening
咏舞
咏萤 Yong Ying
秋雁(一作褚亮诗) Qiu yan 1 for Chu liang poem
多首一页
古诗 ancient style poetry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刘学锴)



【北美枫文集】

【资料来源】 卷36_2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