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 歌曲作者 Ge Quzuozhe  现代中国  
我只在乎你 I Fussy you
离开地球表面 Departure globe land
枫叶飘飘 Maple Leaf Durian
踏雪寻梅 Braving the snow Search Mei
校园的早晨 Campus of morn
守月亮 defend cynthia
如果你也听说 If you Also understand
月牙湾 Crescent bay
出神入化 reach the acme of perfection
玩酷 Play It Cool
穷开心 Poor boot
爱的期限 loving quantity
生日快乐 Happy birthday!
昭君怨 Lamentations of Lady Zhaojun
葬花吟 zanghuayin
云水禅心 Yun Shui Zen
八月桂花遍地开 Aug laurel Flowers All over open
我不想说我是鸡 Me indisposition Said I was chicken
菊花台 chrysanthemum parterre
死了都要爱 Have had one's chips Must be love
千里之外 the winged steed off
暗香 plum
爱如潮水 Love, such as tide
圆月亮 circularity cynthia
多首一页
歌曲 melody
乐岛听歌
伊犁河畔

歌曲作者


【赏析】   在新疆维吾尔民族中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歌舞――“赛乃姆”,内容大都是表现劳动生活的愉快、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对幸福未来的向往……。因流行地区而异的种种“赛乃姆”都是两首歌曲以上的套曲,采用二拍子或四拍子的节拍形式,曲目十分丰富并有着强烈的民族音乐风格。伴奏时除有像“弹布尔”、“热瓦甫”这样的弹拨乐器外,还有拉弦乐器“萨它尔”、“艾捷克”,管乐器笛子、唢呐等。乐器多少并不固定,而不可缺少的是一个不停拍击着的“达卜”――手鼓。模仿“赛乃姆”音乐风格写成的《伊犁河畔》却是用我国汉民族的古老乐器筝演奏的,笔者意在追寻汉唐历史上音乐文化交流的踪迹,以“中原”乐器和“西域”音乐的结合,描绘出今日伊犁河畔人们在美丽的天山脚下,载歌载舞的场景,企望这个在古筝上“汉化”了的维吾尔族音调在手鼓的伴奏下“溶合”成一种新奇的格调和色彩来。
  
  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悠扬的歌声和优美徐缓的舞蹈;第二部分是矫健、欢快的群舞场面,音乐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后到达高潮,然后很快进入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在速度和情绪上都减缓下来,像是人们对前面热烈欢快的舞蹈余兴未尽,继续缓缓的跳着,然后再进一步缓慢下来……,河畔上空回旋着几声全曲开始时的歌声――人们离去了,留下的是清澈的伊犁河水和洒遍绿洲的夕阳。就这样,乐曲在安谧、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全曲的速度是慢――快――慢结构,但音乐材料上却是ABC三个不同段落组成,可以看成不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形式。第一段A的主题乐段是全曲的基础,B段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与A有派生关系,第三段篇幅短小,依附与第二段。
  在两小节的手鼓后,第一段的主题就缓缓地开始了:
  
  ......(谱例)
  
  主题共九小节,三个乐句,乐句长度分别为二、二、五小节,乐句句数及各句长度并不规整。这三个乐句相互间有不同程度的联系:b乐句有在a乐句落音re上作补充肯定的意义,c乐句的开头与b乐句一样,它是b乐句基础上的延伸。主题音乐以A为sol的“567123#45”音阶记谱,但实际上它更具有“12345671”音阶的意味(这是维吾尔族常用的调式音阶,即记谱的,更有5123434345―――的意味)。这样,主题音乐以A为sol或do的双重调式调性的游移和暧昧,大大丰富了旋律的色彩,同时也给以后的发展变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主题后的4小节音阶上下音调像是对主题终结音的肯定补充,起着类似“过门”的作用,其中装饰音颤音的多次运用,模仿出维吾族弹拨乐器的演奏风味。
  
  主题经过一次原样反复后引申出新的强烈的音调,刮奏和强烈和弦音的演奏掀起了第一段的高潮,这一高潮乐句三小节,A-sol调式感更加明显,下接的两个对应乐句却是力度轻柔的感情色彩很浓的抒情音调,在演奏手法上强调了古筝左手按滑音的运用,着意描绘女性昵昵细语的情态,这个引申发展部分分别由三、三、四小节的三个乐句组成,接着又出现变化了的“过门”、“过门”长度增为8小节,其中两次句尾出现的轻柔琶音和弦,使人联想到潺潺清流和歌舞者的倒影。“过门”的三次出现使第一段内部带有一定的“循环”感。
  
  第一段的结构从整体上讲较为规整,各旋律句逗清晰、气息悠长、抒情性强,音乐形象也较统一、稳定,然而旋律调式调性的游移、各乐句长度的参差不齐和段落高潮的布局,以及高潮后强烈的形象对比,又使得段落整体的平衡包含着变化和乐思向前推进的动力。
  
  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有三个节奏自由的过渡乐句,过渡乐句的材料来自第一段主题的第一乐句。
  
  第二段整段是由一个7小节的乐句变化发展而来,前三小节为级进音调构成,材料与第一段的主题及“过门”有着不明显的派生关系,后四小节则以四度大跳为特征,这一乐句的内部结构已具有较为生动和丰富的形象意义。乐句开头即强调了“si”音,有意识地显露乐句的风格特征。这一乐句的原型及微变在第二段前半部分共出现三次,每次出现之后都紧跟着那个“过门”简化而成的音阶式音调。这是它们的第一次出现:
  
  ......(谱例)
  
  第二段的后半部分中单独的、无对应的乐句被改变成对答式乐句的陈述,办法是改变乐句主音终结音(sol)为主音上方二度音(la)终结而“制造”出一个上句,然后再奏出回到终结主音的下句,与此同时旋律结构、骨干音位置也有所变化。接下去是第二段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右手的旋律扩展到高音区,长音摇指的同时左手在低音区连续“扫弦”,造成强烈的音响和热烈的气氛。高潮较为短小,随着音区、音量的递减,速度也在最后一句慢了下来,第三段的音乐在速度的转折后从容进入。
  
  第三段的篇幅短小,它的位置和第二段衔接自然的节奏型,使人觉得它是第二段的依附部分,起着第二段高潮下落后的平衡作用,但它的新材料的陈述和结构上的相对完整,又有其独立和并置的性质,所以还是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新的段落。这一段是由一个短小的乐节“#456555”的移位、引申而成。在演奏手法上使用了古筝传统的“滑奏”和“勾搭”技法,再加上不时出现的相隔八度的对答句,表现了委婉细腻的语言声韵之美。不久音区也渐渐下降,速度减慢,第三段在调式主音sol音上结束。
  
  最后的尾声是由第一段主题音乐的第一句简化成一小节,并两次下行摸进而成(也正好综合了第一段主题的头尾音调),它与乐曲开头遥相呼应,这种短小的、变化了的呼应,正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见的、不同于欧洲再现原则的结构方式。
  
  以上是关于《伊犁河畔》的音乐风格及乐曲结构、旋律发展手法等方面的分析,下面将演奏的指法要点,速力度布局等技术性内容分段提示如下,供教、学这首筝曲的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第一段慢板
  
  1.在认定这个慢速速度后,一定要把握住它,不要让它忽快忽慢,从手鼓开始到第一段快结束时的“手鼓停”处,乐曲的速度几乎是固定不变的。容易产生的毛病是在标有一个“f”的小高潮句时,往往会把速度加快起来,稳不住。
  
  2.“f”处的小高潮力度很大,每个音都有“>”记号,紧接着的呼应句却是突然地弱下来,mp。请注意,这是突然弱,不是渐弱。不仅是音量弱,音色上也要与前面强烈的乐句作对比,办法是右手触弦点可略向左移,这时音色会柔和得多(包括以下的过渡句),音量和音色的强烈对比,这里的音乐效果会相当丰富。还可以要做的是mp乐句共六次mi音的上滑音可以弹奏得略重一点,滑音的过程也可以稍慢一点。像是说话时在强调某一个重要的字,会产生很柔美的音韵趣味。
  
  第二段小快板
  
  1.这一段速度较快,但整段速度也是固定不变的,只是到最后一句才慢下来。
  
  2.前半段有许多突然的力度强弱对比,请注意强弱记号标座位置。后半段则有较多的渐弱记号,在这些“音阶式”的乐句上如果没有力度上的变化,音乐会很乏味的。
  
  3.此段几乎全用双音演奏,旋律音有时在上面,有时在下面,右手弹弦时应注意始终要把旋律音突出,稍重些弹。
  
  4.左手扫弦前的几个乐句中,都有休止符,这些休止符都要求右手迅速捂住琴弦的余音。
  
  第三段慢中板
  
  1.全段是对答式乐句,问句强奏,答句弱奏,并低一个八度作答,答句的右手触弦点可略向左移。每个乐句有连接线的地方都使用滑奏,这些滑奏可强调一些,犹如略有夸张的语言声调。
  
  2.这一段有许多fa音,有时是本位fa有时是升fa,切不可混淆弹错。无论是本位fa、升fa,左手应先按到位后,右手再弹弦。
  
  附带提及:上海音乐学院王蔚灌制的唱片、盒带中,《伊犁河畔》三个段落的速度都把握得非常好,力度变化也很自然,演奏家的内心很有音乐。但乐曲中的许多本位fa和升fa音都混淆了,实际影响到调式音阶的构成,进而影响到乐曲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族风格;再是右手触弦位置变化较少,音色的刚柔变化稍嫌不够。
  
  (作者:成公亮, 艺术中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