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李白 Li Bai  唐代   (701~762)
菩薩蠻 Song Form
憶秦娥 Same Name
靜夜思 IN THE QUIET NIGHT
古風 archaism
公無渡河 No public cross the river
蜀道難 Hard Roads in Shu
梁甫吟 Liang Fu Yin
烏夜啼 Wu Yeti
將進酒 Bringing in the Wine
遠別離 apo- leave
行行遊且獵篇 Trekking Youqieliepian
登金陵鳳凰臺 On Climbing in Nanjing to the Terrace of Phoenixes
行路難之一 The Hard Road
夢遊天姥吟留別 Tianmu Mountain Ascended in a Dream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A FAREWELL TO SECRETARY SHUYUN AT THE XIETIAO VILLA IN XUANZHOU
贈汪倫 To Wang Lun
獨坐敬亭山 Alone Looking at the Mountain
早發白帝城 Through the Yangzi Gorges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DOWN ZHONGNAN MOUNTAIN TO THE KIND PILLOW AND BOWL OF HUSI
月下獨酌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春思 IN SPRING
關山月 THE MOON AT THE FORTIFIED PASS
子夜四時歌:春歌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PRING
子夜四時歌:夏歌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ummer
多首一頁
五言樂府 Wuyan official conservatory in the Han ynasty (206B.C.-A.D.220)
子夜四时歌:秋歌
子夜四時歌:秋歌
A SONG OF AN AUTUMN MIDNIGHT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鬍虜,良人罷遠征。


    譯者: Witter Bynner

【白話文】 秋月皎潔長安城一片光明,
傢傢戶戶傳來搗衣的聲音。
砧聲任憑秋風吹也吹不盡,
聲聲總是牽係玉關的情人。
什麽時候才能把鬍虜平定,
丈夫就可以不再當兵遠征。

【注釋】 1、搗衣:將洗過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搗去鹼質。這裏指人們準備寒衣。
2、玉關:即玉門關。
3、虜:對敵方的衊稱。
4、良人:丈夫。

【賞析】   題一作《子夜四時歌》,共四首,寫春夏秋鼕四時。這裏所選是第三、四首。六朝樂府《清商麯·吳聲歌麯》即有《子夜四時歌》,為作者所承,因屬吳聲麯,故又稱《子夜吳歌》。此體嚮作四句,內容多寫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詩人的創造,而用以寫思念徵夫的情緒更具有時代之新意。
  
    先說《秋歌》。籠統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語後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乃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製徵衣的季節,故寫月亦有興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捲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月光,對思婦是何等一種挑撥呵!製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於思婦又是何等一種挑撥呵!“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語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裏,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徵人的深情。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裏,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儼在,“玉關情”自濃。無怪王夫之說:“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詩評選》)此情之濃,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婦心聲:“何日平鬍虜,良人罷遠征?”過分偏愛“含蓄”的讀者責難道:“餘竊謂刪去末二句作絶句,更覺渾含無盡。”(田同之《西圃詩說》)其實未必然。“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語。而從內容上看,正如瀋德潛指出:“本閨情語而忽冀罷徵”(《說詩晬語》),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過和平生活的善良願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麯:“何日平鬍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多麽有意味的詩境呵!須知這儼然女聲合唱的“插麯”决不多餘,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亦在畫中,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可以說,《秋歌》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鼕歌》則全是另一種寫法。不寫景而寫人敘事,通過一位女子“一夜絮徵袍”的情事以表現思念徵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個有意味的時刻──傳送徵衣的驛使即將出發的前夜,大大增強了此詩的情節性和戲劇味。一個“趕”字,不曾明寫,但從“明朝驛使發”的消息,讀者從詩中處處看到這個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緊張勞作的情景。關於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縫”等等具體過程,作者有所取捨,衹寫拈針把剪的感覺,突出一個 “冷”字。素手抽針已覺很冷,還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鼕歌”,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情節的生動性。天氣的嚴寒,使“敢將十指誇針巧”的女子不那麽得心應手了,而時不我待,偏偏驛使就要出發,人物焦急情態宛如畫出。“明朝驛使發”,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陳玉蘭《寄夫》),她從自己的冷必然會想到“臨洮”(在今甘肅臨潭縣西南,此泛指邊地)那邊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驛使早發、快發。這種矛盾心理亦從無字處表出。讀者似乎又看見她一邊呵着手一邊趕裁、趕絮、趕縫。“一夜絮徵袍”,言簡而意足,看來大功告成,她應該大大鬆口氣了。可是,“纔下眉頭,卻上心頭”,又情急起來,路是這樣遠,“寒到身邊衣到無”呢?這回卻是恐怕驛使行遲,盼望驛車加緊了。“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這迫不及待的一問,含多少深情呵。《秋歌》正面歸結到懷思良人之意,而《鼕歌》卻純從側面落筆,通過形象刻畫與心理描寫結合,塑造出一個活生生的思婦形象,成功表達了詩歌主題。結構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結得意遠,情節生動感人。
  
    如果說《秋歌》是以間接方式塑造了長安女子的群像,《鼕歌》則通過個體形象以表現出社會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強。其語言的明轉天然,形象的鮮明集中,音調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於民歌,彼此並無二緻,真是“意愈淺愈深,詞愈近愈遠,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詩藪·內編》捲二)的佳作。
  
    (周嘯天)



【北美枫文集】唐詩300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