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刘禹锡 Liu Yuxi  唐代   (772~842)
憶江南 recall s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紇那麯二首 Knot nagqu 2
石頭城 Cob City
烏衣巷 Blacktail Row
望夫山 Wang Fu Mountain
踏歌詞四首(第二首一作張籍《無題詩》) Hoof libretto 4 Secondly The first one for Zhang ji Without Title
玄都觀桃花 View Peach Xuan Du
再遊玄都觀 Yu Xuan Du concept again
秋風引 Autumn cited
望洞庭 Wang Dongting
平蔡州 level Cai Zhou
堤上行 bank to go up to the north
秋詞二首(其一) Autumn term 2 first or firstly
春詞 A Spring Song
浪淘沙九首 Waves 9
始聞秋風 Press start autumn wind
西塞山懷古 Thoughts of Old Time at West Fort Mountain
蜀先主廟 In the Temple of the First King of Shu
插田歌 Plug Tian Ge
鬆滋渡望峽中 Crossing the Strait in the hope Songzi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有贈 fulfil Happy-go-lucky Yangzhou The beginning of every Scholars A gift
竹枝詞 Zhuzhici
竹枝詞(巫峽蒼蒼煙雨時) Zhuzhici Wuxia gorg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three gorges Ashy Misty rain chron-
竹枝詞(山上層層桃李花) Zhuzhici Mountain Tops Layer peach and plum flower
多首一頁
七言律詩 Qiyan lushi,a poem of eight lines
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懷古
Thoughts of Old Time at West Fort Mountain

刘禹锡


  王瀎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傢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譯者: Witter Bynner

【白話文】 晉代王瀎乘樓船自成都東下,金陵帝王瑞氣全都黯然收煞。
吳國千尋鐵鏈也被燒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頭懸挂。
人間有幾回興亡的傷心往事,高山依舊枕着寒流沒有變化。
從此四海一傢過着太平日子,故壘蕭條長滿蘆荻秋風颯颯。

【注釋】 1、王瀎句:王瀎,字士治,弘農湖縣(今河南靈寶西南)人,官益州刺史。一作王濬
2、千尋句:當時吳國曾於江中鎖以鐵鏈,王瀎用大火炬將它燒斷。千尋:古時八尺曰尋,這裏衹是形容其長。
3、降幡:降旗。
4、石頭: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清涼山,吳孫權時所築,唐武德時廢。
5、今逢:一作從今。
6、四海為傢:意即天下統一。
7、故壘: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來的戰爭遺跡。

【賞析】   這是吊古撫今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的情感。詩的前四句,寫西晉東下滅吳的歷史事實,表現國傢統一是歷史之必然,闡發了事物興廢决定於人的思想。後四句寫西塞山,點出它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曾是軍事要塞。而今山形依舊,可是人事全非,拓開了詩的主題。最後寫今日四海為傢,江山統一,象六朝那樣的分裂,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全詩寓意深廣,言辭酣暢。但詩中不見詩人真情,也少頓挫沉鬱,卻是一大缺陷。
  
  [鑒賞]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東面的長江邊。嵐橫秋塞,山鎖洪流,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824)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了這首詩。太康元年(280)晉武帝命王濬率領以高大的戰船組成的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詩人便以這件史事為題,開頭寫“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第二聯便順勢而下,直寫戰事及其結果。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藉長江天險,並在江中暗置鐵錐,再加以千尋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濬用大筏數十,衝走鐵錐,以火炬燒毀鐵鏈,結果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備亡國之禮,……造於壘門”(《晉書·王濬傳》)。第二聯就是形象地概括了這一段歷史。
  
    詩的前四句,洗煉、緊湊,在對比之中寫出了雙方的強弱,進攻的路綫,攻守的方式,戰爭的結局。它衹用第一句詩寫西晉水軍出發,下面就單寫東吳:在戰爭開始的反映,苦心經營的工事被毀,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人們不僅看到了失敗者的形象,也看到了勝利者的那種摧枯拉朽的氣勢。可謂虛實相間,勝敗相形,巧於安排。
  
    詩人在剪裁上頗具功力。他從衆多的史事中單選西晉滅吳一事,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為東吳是六朝的頭,它又有頗為“新穎”的防禦工事,竟然覆滅了。照理後人應引以為鑒,其實不然。所以寫吳的滅亡,不僅揭示了當時吳王的昏聵,更表現了那些後來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國傢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其次,詩人寫晉吳之戰,重點是寫吳,而寫吳又着重點出那種虛妄的精神支柱“王氣”、天然的地形、千尋的鐵鏈,皆不足恃。這就從反面闡發了一個深刻的思想,那就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劉禹錫《金陵懷古》)。可見如此剪裁,就在於它能完滿地表現其主題思想。
  
    清代屈復評這首詩說:“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幾回’二字括過六代,繁簡得宜,此法甚妙。”(《唐詩成法》)不過應該指出,若是沒有前四句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難以收到如此言簡意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長江,“寒”字和結句的“秋”字相照應。詩到這裏纔點到西塞山,那麽前面所寫,是不是離題了呢?沒有。因為西塞山之所以成為有名的軍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邊演出過那些有聲有色載入史册的“活劇”,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權存在為條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興亡,正是為了從一個廣阔的歷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從而大大開拓了詩的境界。詩人不去描繪眼前西塞山如何奇偉竦峭,而是突出“依舊”二字,亦是頗有講究的。山川“依舊”,就更顯得人事之變化,六朝之短促,不僅如此,它還表現出一個“江山不管興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再過金陵》)的意境。這些又從另一個角度對上一句的“傷”字作了補充,所以紀昀說:“第六句一筆折到西塞山是為圓熟”(見方回《瀛奎律髓》紀評)。
  
    第七句宕開一筆,直寫“今逢”之世,第八句說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這殘破荒涼的遺跡,便是六朝覆滅的見證,便是分裂失敗的象徵,也是“今逢四海為傢”、江山一統的結果。懷古慨今,收束了全詩。
  
    劉禹錫的這首詩,寓深刻的思想於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風調之中,詩人好象是在客觀地敘述往事,描繪古跡,其實並非如此,翻一翻歷史,便知道在唐憲宗時期曾經取得了幾次平定藩鎮割據戰爭的勝利,國傢又出現了比較統一的局面,不過這種景象衹是曇花一現,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鎮又恢復了割據局面。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把嘲弄的鋒芒指嚮在歷史上曾經占據一方、但終於覆滅的統治者,這不正是對重新擡頭的割據勢力的迎頭一擊嗎!當然,“萬戶千門成野草,衹緣一麯《後庭花》”(《金陵五題·臺城》),這個六朝覆滅的教訓,對於當時驕侈腐敗的唐王朝來說,也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趙其鈞)



【北美枫文集】唐詩300首
貢獻者: 晓松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