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李白 Li Bai  唐代   (701~762)
菩萨蛮 Song Form
忆秦娥 Same Name
静夜思 IN THE QUIET NIGHT
古风 archaism
公无渡河 No public cross the river
蜀道难 Hard Roads in Shu
梁甫吟 Liang Fu Yin
乌夜啼 Wu Yeti
将进酒 Bringing in the Wine
远别离 apo- leave
行行游且猎篇 Trekking Youqieliepian
登金陵凤凰台 On Climbing in Nanjing to the Terrace of Phoenixes
行路难之一 The Hard Road
梦游天姥吟留别 Tianmu Mountain Ascended in a Dream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A FAREWELL TO SECRETARY SHUYUN AT THE XIETIAO VILLA IN XUANZHOU
赠汪伦 To Wang Lun
独坐敬亭山 Alone Looking at the Mountain
早发白帝城 Through the Yangzi Gorges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DOWN ZHONGNAN MOUNTAIN TO THE KIND PILLOW AND BOWL OF HUSI
月下独酌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春思 IN SPRING
关山月 THE MOON AT THE FORTIFIED PASS
子夜四时歌:春歌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PRING
子夜四时歌:夏歌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ummer
多首一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An eight-line poem with seven characters to a line and a strict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calm At first sentence rhyme
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On Climbing in Nanjing to the Terrace of Phoenixes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者: Witter Bynner

【白话文】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
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
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注释】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赏析】   此诗始作于天宝三载,后来略有改动。
  744年(天宝三载)诗人因被小人诬陷而被迫辞职离开长安,从此开始了长期的漫游四方,正因为政治上的失意,李白才借景抒情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杰作。,747年诗人游到金陵(今南京)登上凤凰台,自然永恒的景物交织着诗人报国无人应忧伤空自来的伤感情,写下了此诗。
  本诗短短56个字,却将写景与抒情,社会与自然,历史背景与现实状况紧紧联系到了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高高的凤凰台上凤凰还在飞翔,转眼凤凰飞去,台上变空,只有那绵绵不断的江水还在不停地流着。
  传说在南宋年间有人见到有几只像孔雀的的大鸟在山间飞翔,羽毛色彩斑斓,嗓音悠扬,人们就称之为“凤凰”。于是筑台于山曰“凤凰台”,山曰“凤凰山”。
  开头诗人就用一个传说点名题目,使人一目了然。
  “凤去台空”看似描写自然现象,实是运用象征手法,向人们展示着一幅“曾经六朝的奢侈豪华一去不复返”的画面。“江自流”暗示着只有这些大自然的景物还依然如故。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宫巍峨的宫殿如今已被花花草草所覆盖,曾经晋朝的豪门贵族业已成为一撮黄土了。那些追求功名利禄以及权势而勾心斗角的名门豪强在历史的长河里终究只是个过客而已。一时得势终归空,惟有此景依旧故。
  按我个人理解诗人写这两句虽然是在对历史变迁的感叹,但更多的还是对自己通过应招入京做官仅一年就被诬陷而罢免的遭遇鸣不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安慰吧。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被云雾遮挡,朦朦胧胧模糊不清。白鹭洲横卧在长江之上。
  大家都知道诗或者绝句一般都分为“起,承,转,合”四部分。
  转句大多为为写景,为下句“合”做铺垫。当然此诗的这句也不例外。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是因为漂泊的云彩能遮蔽住太阳的光芒。远远的长安城这么远看也看不见,让人发愁啊!
  前面三句都可以看作是铺垫,此句是本诗最高潮的部分,作者的感情以及对宫廷的黑暗暴露无遗。
  唐玄宗当朝后前期励精图治才有了盛极一时的开元盛世。
  朝中贤人具多,张九龄这个被后年称道的人任当时的宰相。
  但后期玄宗迷恋荒淫生活,不理朝政。造成了贤人多被小人污蔑“宫中无贤士,朝中无猛将”的局面。
  分界点就是李林甫被玄宗任命为宰相,背弃了前期“任人为贤”的选拔标准。
  “浮云蔽如”也运用到了象征手法,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
  “长安不见”是指诗人本人以及想他一样被小人污蔑而罢免或者流放的贤臣,再也不能为朝廷进言,为朝廷出谋划策了。
  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袁行霈)



【北美枫文集】唐诗300首白鹭

【资料来源】 卷180_17


贡献者: 他乡客
  戴玨  2007-04-13 09:43:30
  此詩頷聯折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