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首一页 |
【注释】 【念强】即陶尚钊同志。陶十一、二岁便积极参加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经常激昂慷慨讲演于街头。被捕后,与周恩来关押在同一监狱中。出狱后,一九二○年十一月与周恩来一起乘船去法国勤工俭学,不幸早逝于巴黎。
【丹文】即赵光辰,原是觉悟社社员,后堕落。
【株守相等】这里是坐等的意思。
【心头一念】始终如一的信念。
【过南京!见着述弟】《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被反动当局查封后,潘述庵即返回南京金陵大学读书。
【新大陆又见了述弟的足迹】“新大陆”,指美国。一九二○年九月,潘述庵去美国留学。
【书翰】书信。
【气通霄汉】通过空间传达信息。
【行行】走了一程又一程。《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天籁】自然的音响。这里指的是写文章的才能。
【天安】即马骏同志。五四运动时期天津爱国进步团体“天津学生联合会”会长。当时与周恩来关押在同一监狱中。
【赏析】 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九日,周恩来领导一千多示威群众包围了直隶省公署,要求启封爱国团体,释放在押代表,结果自己也在当天下午二时被捕了。从一月到七月,他在检察厅对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打乱他们的步调,揭破他们的阴谋,在难友中经常组织学习和讨论,亲自介绍马克思生平,讲阶级斗争史和剩余价值学说。当他听到“觉悟社”社员、协助他编辑《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同班同学潘述庵(述弟)的好友、也是他自己的战友李愚如将去法国寻求革命真理时,他怀着按捺不住的激情,用两个多小时,在看守所写下这首为她送行的诗。
李愚如,又名李锡志。原是天津市河北女子师范的学生。她积极支持和参加了周恩来等领导的天津学生爱国运动。周恩来等被捕入狱后,她多次去狱中看望。在周恩来、邓颖超等的关怀、鼓励下,她战胜了经济的困难,冲破舆论的阻力,毅然于一九二○年十月到巴黎公社的故乡、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法国去学习,成为我国最早到国外勤工俭学的女同志之一。诗题中的“述弟”,即潘述庵,又名潘世纶。他是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的同班同学,积极支持并参加了“敬业乐群会”。李、潘二人于一九二五年结婚。
周恩来在这首诗中,首先热情地赞扬了战友的巨大进步,赞扬了她“兴勃勃的向上”的“决心”,勇敢地穿过“浪卷涛涌”“奔腾浩瀚”的海洋,去“自由故乡”寻求革命真理的精神。诗中还寄托着周恩来对战友的巨大勉励和殷切希望,希望她“磨炼”“才干”,回国后“扯开自由旗;唱起独立歌”,为“争女权,求平等”、“推翻旧伦理”而斗争。并情意深长地提醒自己的战友,不要为爱情所困扰,不要因暂时的利益而动摇赴法的信念,影响革命的前途。诗中还预言三个月后,自己一旦获得自由,也要奔赴先进的欧洲去寻求真理,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同年十一月,作者真的和陶念强(尚钊)一起,去法国勤工俭学了,比李愚如仅仅迟到一个月。
这首诗作于一九二○年(民国九年)六月八日。原件存天津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