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辛弃疾 Xin Qiji  宋代   (1140~1207)
清平乐·村居 Qingping yue Murai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The west point on the horizon where the sun _set_s the moon's reflection on a river Night walk Yellow sand Road
鹧鸪天·代人赋 Partridge days Fu generation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 Tone of the south Teng Jingkou North-solid building Are pregnant
青玉案·元夕 Qing yuan Lantern Festival
祝英台近·晚春 Lovers Near late spring
满江红 Azolla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Shuilong yin Teng jian Kang delightful Pavilion
摸鱼儿 Mo Yuer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Congratulate benedict Do Shigeyoshi 10 Younger brother
河渎神 River profaneness
最高楼 top floor
太常引 Too often lead
南歌子 Southern Poems
摸鱼儿 Mo Yuer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Mo yuer Tide Upper lobe prime minister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s poem with Lake New home Will become
沁园春(送赵江陵东归,再用前韵) s poem sent Zhao Jiangling East return Resume Former rhyme
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甲辰岁寿) Shuilong yin To Korea Nanjian Shang shu Jiachen-year-old life
水龙吟(次年南涧用前韵为仆寿。仆与公生日相去一日,再和以寿南涧)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Shuilong yin Teng jian Kang delightful Pavilion
满江红(贺王宣子产湖南寇) Azolla He Wangxuan Zi Hunan bandit
满江红(送汤朝美自便归金坛) Azolla DPRK sent to Tom Suit oneself Return Jintan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Azolla Li Zheng of Tixing delivery Shu
多首一页
古诗 ancient style poetry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
  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
  唯有。
  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
  休恨。
  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
  飞燕。
  来时相遇夕阳中。

【赏析】   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对此,只用两句十四字来描写,却写得何等生动,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还要“醉千鍾”,那么,连喝千怀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象了。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什么叫“病酒”?欧阳修《蝶恋花》词说:“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几杯茶,消磨时光。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为这里用了“小帘栊”。“栊”指窗上棂木,而“帘栊”作为一个词,实指窗帘。挂小窗帘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里去。
  
    过片“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片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上片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于“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其实不然。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外边有什么变化呢?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如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不就完了吗?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在这出人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春风催放百花,给这里带来了春天。春风“卷尽残花”,春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试问春归谁得见?”问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难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伊所思”,妙不可言:离此而去的春天,被向这里飞来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阳中遇见的。那么,她们彼此讲了些什么呢?
  
    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发伤春之感。辛弃疾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亦不例外。而这首《定风波》却为读者打开广阔的想象领域和思维空间,诱发人们追踪春天的脚步,进行哲理的思考,可谓另辟蹊径,富有独创精神。
  
    把春天拟人化,说她离开这里,又走向那里,最早似乎见于白居易的《浔阳春·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黄庭坚的《清平乐》,则遵循这种思路自制新词:“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构思也很新颖:“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辛弃疾《定风波》的下片和上述这些作品可谓异曲同工,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霍松林)


编辑者: 白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