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杨炯 Yang Jiong  唐代   (650~692)
从军行 Attest Row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 Feng and The fifteenth of the first moon (which is lantern festival in china) Dinner drink in company accept the emperor's order
广溪峡
巫峡 Wuxia Gorg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Three Gorges
西陵峡 Xiling Gorge
刘生 Liu Sheng
骢马 Cong Ma
出塞 古
有所思 have one's thoughts
梅花落 Plum blossom drop
折杨柳 break poplar and willow
战城南 War south
送临津房少府 Imjin delivery room shaofu,officer's title in Tang dynasty
送丰城王少府 Wang sent Hojo shaofu,officer's title in Tang dynasty
送郑州周司空 accompany Zheng zhou week minister of public works in ancient china
送梓州周司功 State Secretary for weeks to send Zi Gong
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
途中 en route
送刘校书从军 Songliujiaoshu attest
游废观 You waste concept
和石侍御山庄 Heshi Shi yu Village
送李庶子致仕还洛 To Li Illegitimate Resign Also Luo
早行 Morning line
和崔司空伤姬人 And Cui Minister of public works in ancient china injure Ji man
多首一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An eight-line poem with five characters to a line and a strict ton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narrow At first sentence rhyme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西京,指长安。 
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凤阙:指长安宫阙。 
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出塞的过程,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发端警竦。“烽火照西京”一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用夸张手法指出外患严重、情势危急,自然引出下句。目睹外患严重而“心中自不平”,其“从军”愿望与卫国决心,已和盘托出。第二联写从军。“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三联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反跌尾联。出句从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图都显得黯然失色;对句从听觉出发:狂风呼啸,和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这首诗采用了跳跃性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表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鉴赏]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张燕瑾)

【资料来源】 卷50_5


贡献者: 戴玨
发表评论